石家莊住著一代名相范仲淹的后裔
2012/5/14 16:00:4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4月12日,本報《一代名相范仲淹竟是咱老鄉》的報道見報后(見本報4月12日A3版),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家住石家莊市鐵路三十二宿舍的范大媽激動地給本報打來電話說:“范仲淹正是我家祖先,我老家還有本范氏家譜呢!不知對范仲淹的研究有沒有價值?”經過十幾天的求證,最終確認,范大媽老家的確有本《由宋入清范氏家乘》,而且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正定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吳傳君表示,范大媽的行為本身就是對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治世治學精神的一種弘揚。
范大媽名叫范桂芳,今年75歲。她說,按照家規,女孩子是不入家譜的。如果入的話,按照字號排,她應該是范家“傳”字輩的人,屬于范仲淹的第29代后人。“4月12日那天,我在報紙上看到,最新考證說,范仲淹生于河北正定,我特別激動。范仲淹正是我家先人哪!” 范大媽一邊說,一邊用圓珠筆在紙上寫了40個字:仲純正直公/良士中文伯/淑子希昌彥/友善可強安/誠實鴻建樹/曾宜茂先傳/垂世思廣大/維吉在北原。她告訴記者,這個就是家族取名沿襲的字號。一共40個字,40輩。范仲淹是第一輩,名字里是一個“仲”字。范大媽屬于第30輩,是“傳”字輩的,假如她是個男孩,名字里就應該有一個“傳”字。“不到5歲,父親就教我背這個了。但是我那時候太小,不會寫字,只能記住發音。現在,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記憶,感覺這幾十個字可能是這么寫的,但不一定對。”小時候,范大媽隨父母親生活在東北遼寧。她常常聽父親講,他們家是著名的歷史名人范仲淹的后代。屬于范仲淹的第二個兒子范純仁這一支系,明朝時從南方遷到東北來。后來,隨著工作調動和生活的變遷,范大媽離開東北來到石家莊,與老家的聯系逐漸少了。到現在,東北老家的一個遠房親戚家還保 存著當年的家譜。大概在2000年前后,沈陽的專家專門來看過那份家譜,媒體還報道了這件事
兒時背過的家譜字號,一直深深刻在范大媽的腦海里。她說:“小時候,我一直不理解最后那句‘維吉在北原’是什么意思。現在得知范仲淹的出生地是正定,我就想,是不是這最后一句話,正表達了我家先人對北方家鄉的一種向往。不知道老家的家譜,能不能為范仲淹的研究貢獻一點力量?”根據范大媽提供的線索,幾經周折,記者終于聯系到了當年報道過范氏家譜的記者劉鎮。劉鎮現任《沈陽晚報》出版中心主任,早已離開了記者崗位。他回憶說,大概在七八年前,他曾經在遼寧省燈塔市柳河子鎮上柳村的一戶村民家,見到過范仲淹的家譜。但是由于發稿時間太長了,記者在網上沒有搜索到當年的報道。據劉鎮回憶,那部家譜用毛邊宣紙裝訂,大概100多頁,字跡十分工整秀美。家譜封面寫著“由宋入清范氏家乘”字樣,第一部分是“序”,長達4頁,700多字,清楚地記載了范氏姓氏起源、遷居、任職、名號等情況。第三部分首頁寫著“始祖文正公仲淹”字樣,表明此家譜自范仲淹時列譜,隨后便是詳盡的“宗枝圖表”以及范氏取名沿襲的“字號”。但是,家譜只記載了從范仲淹往后的27輩,而且沒有記載何年何月何人所寫。
據這部家譜記載,范仲淹的四個兒子分成四支,分別住在云南、廣東、遼寧等地,這部家譜便是記述范仲淹次子范純仁這一支系的。里面記載了許多“始祖”范仲淹鮮為人知的軼聞。其中有一段讓劉鎮印象非常深刻:宋真宗大宗祥符三年,公作粥器,每日等粥凝后劃為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入鹽啖食……其起居飲食多為人所不堪。“從這一段記載中,可以看出范仲淹生活儉樸,讀書非常刻苦,因此這一段故事流傳很廣。范家后人時常用范仲淹這種攻讀的刻苦精神,來鞭策孩子們用心讀書。”
2000年年底,遼陽市檔案館的專家在公安部門負責人的陪同下,來到家譜的保管者范垂鐸家,專門復制了一份,以供研究、存檔之用。家譜的保管者范垂鐸,正是范桂芳大媽的遠房親戚。他屬于家譜中的“垂”字輩人,比范大媽小一輩。“聽說大概在范垂鐸10歲那年,他爺爺臨終前留下了這份家譜,要他好好保管。文革期間,‘造反派’查‘四舊物品’,從他家翻出了塵封了幾十年的家譜。那時的四舊物品一律難逃被焚毀的命運。幸運的是,當時一個村干部的兒媳婦是范家人,她實在不忍心看著祖宗留下的東西被毀掉,便擔著風險偷偷藏了起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她把家譜交給了村里,村里又通知范垂鐸取了回去。”
范大媽給記者講起家譜幾經沉浮的經歷,感慨萬千:“范家人經歷了文革,心有余悸,本想一把火燒了它,免得再惹麻煩。可是,祖宗留下的寶貝,實在是舍不得。幾經斟酌,全家人 一致同意,不論冒再大的風險,也要把家譜保存下去。”就這樣,這本《范氏家乘》歷經劫難,流傳至今,著實不易。范大媽說,后來有的收藏家聽說了此事,想要出錢買下,都被范家人婉言拒絕了。“這是范家的傳家寶,應該代代傳下去。”
記者從遼陽市檔案館了解到,這部家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范仲淹次子范純仁的后人范子岳,在任湖廣云夢縣知縣期間,因縣衙失火,案卷籍冊俱焚,被譴謫至遼陽、沈陽一帶。因此,范家后人的這一支系從此便在東北定居。從家譜上看,從南宋至清朝,范家這一支系的后人“為官者甚多”,官至尚書、驃騎將軍、翰林府學士等。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信息中心主任、歷史學博士楊倩描教授說,歷史上,范仲淹次子范純仁一支確實遷往了東北。這一支系屬于旁支,與嫡傳的支系還是有所區別。也就是說,這是范仲淹次子的后人,與長子的后人有所區分。
至于家譜的歷史價值,楊教授認為:“范仲淹是北宋人,他的后人最晚也只能追溯到南宋,再往后就難以考證了。現在流傳下來的家譜,假如是明清時期往后續的,大概還有幾分可信。但如果是明清時期續的前人的家譜,就不好說了。”楊教授說,這份家譜,應該屬于先人留下的文物,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但一般家譜里面記載的東西,往往是依據祖輩口口相傳,后人整理編纂而成,不能作為歷史研究的參考。我們不妨“姑妄信之”,通常“不去考證,不必較真”。據遼陽市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這部“范氏家乘”,后來經過保管者范垂鐸以及其他幾個范家后人的努力,已經續到了第33輩。從后續的家譜看,范仲淹在遼陽、沈陽的后裔達百人之多,其中不乏高級工程師、校長、企業法人等。
對此,全國著名的蘇州市宋史研究專家、河北大學兼職教授方健先生認為,史學界對現存、現續家譜的史料價值通常的觀念是:不排斥、不較真、不可考。“范仲淹的后裔,不僅國內有,國外也有。目前除了孔子家譜是規定必須延續,具有較高史料價值外,連皇帝的家譜都有幾分戲說和演繹的成分。”
“因此說,我們不排斥家譜中的記載,但是因為里面人為的成分太多,我們姑妄信之吧。一般民間普遍的說法認為,家譜是記錄一個人出身經歷的有力證據。但在學術界,我們不作為歷史研究的依據。”兩位史學教授在分析時,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姑妄信之”這個詞。也就是說,家譜的不可考性,在學術界已經達成一種共識。
記者將了解的結果反饋給范桂芳大媽,范大媽略有一絲遺憾。她說,她將自己所了解到的東西提供給媒體,并不是想要抬高自己或者家譜的身價,而是想為范仲淹生平的研究貢獻一點力量。當得知家譜不能作為歷史研究的依據后,她感到有點遺憾。
正定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吳傳君聽說此事后表示,范仲淹生于正定,是經過歷史學界嚴格考證后得出的結論。這種結論,還歷史以本來面目,意義重大,尤其為正定的歷史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目前還沒有任何爭論。70多歲的范大媽能夠關注到這件事,想到及時為范仲淹的研究提供資料,本身就是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治世治學精神的一種弘揚。吳傳君透露,正定縣將在縣弘文中學建一座“范公亭”,放置范仲淹的雕像,激勵青年人立志成才。將來還可能建立一座“范公祠”,廣征范氏文獻,供人憑吊先賢,同時也為古城增加一處新的人文景觀。到時候,希望范大媽獻計獻策,也歡迎她來正定古城看一看并參加“范公亭”的落成典禮。【原標題:范仲淹有后裔在石家莊】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搜狐新聞 2007年0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