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山東是范仲淹的第二故鄉

2012/5/14 16:05:11 點擊數: 【字體:

 

    范仲淹一生曾兩度與齊魯大地結緣,并在山東度過了近十年的人生歲月、留下了眾多的詩文傳說及數處文化景觀。我們可以這樣說,山東是范仲淹的第二故鄉。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彬州(今陜西彬縣),后遷平江(今江蘇吳縣),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無論是在道德人格、文學創作方面還是在勤政愛民、忠君為國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士大夫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故其好友韓琦曾稱贊他“前不愧古人,后可師來哲”,而金代元遺山則稱頌其“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又孔子所稱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
      
    范仲淹出生在徐州,其父范墉時任武寧(今徐州)軍節度掌書記。在范仲淹出生后的第二年,范墉即不幸因病去世。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貧苦無所依,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于服除后改嫁給宦游平江的長山朱氏文翰。朱文翰是今山東省鄒平縣長山鎮人。宋真宗景德元年,朱文翰調任山東淄州長史。于是,15歲的范仲淹隨父母來到了山東,和母親定居于繼父朱文翰的老家長山縣河南村,并改名朱說(Yuè)。
       
    歐陽修在《范公神道碑銘并序》中說:“(范文正)公少有大節,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到長山后,范仲淹多次拒絕了其父母讓其經商或學手藝的愿望,而立志要“讀天下書,窮天下事,以為天下之用。”
       
    由于范仲淹是母親改嫁時從范家帶過來的,不是朱文翰的親生子,因此范仲淹在朱家實際上是處于一種寄人籬下的境遇,但范仲淹起初并不清楚自己的這一處境。當看到朱家兄弟浪費不節、游手好閑、不務正業時,一向節儉自律的范仲淹數次對他們進行善意規勸,不想卻因此而引起了朱氏兄弟的不滿。竟以嘲諷的口氣說:“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與你什么相干?”范仲淹聽出朱氏兄弟話里有話,在他的再三追問下,最后終于有人將其真實身世告訴了他。在知道了自己真實身世后,范仲淹內心深處受到了很大震動,他下定決心離開朱家、自強自立。此后不久,范仲淹遂攜琴佩劍到他思慕已久的應天府書院求學。到了應天府書院后,范仲淹“掃一室,晝夜講誦,其起居飲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如此“大通六經之旨,為文章論說,必本于仁義孝弟忠信”,并在1015年以朱說之名考中進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兩年以后,范仲淹上表陳情,請求認祖歸宗,并獲詔準,遂改名范仲淹。《范文正公全集•年譜》載:宋仁宗皇祐三年,63歲的范仲淹“以戶部侍郎知青州(轄益都、壽光、臨朐、博興、千乘、臨淄6縣),充淄濰等州安撫使”。
       
    范仲淹任青州知州時已值風燭殘年,但他在老病之時憂國憂民之心未減,到青州后即上書諫言:“為陛下共理天下者,為守宰最要耳。比年以來,不知擇選,一切以例除之。……其間縱有良吏,百無一二,使天下賦稅不得均,訟獄不得平,水旱不得救,盜賊不得除,民即無告訴,必生愁怨,救之乏術,莫若守宰得人,若守宰政舉,則天下自無事矣!”在青州知州任上,范仲淹還向朝廷舉薦了兩位屬僚:薦舉為人純正的文學才子張諷擔任了青州觀察使判官廳公事,薦舉文章品行皆為人所稱道的李厚擔任青州兩使推官兼管勾安撫使機宜文字。
       
    范仲淹初到青州知州任上時,正值河北洪澇大水、饑荒嚴重,成千上萬的災民涌到青州,幾天之內,入青州城內求食的流民就有近萬。范仲淹到任后,看到青州“歲饑物貴,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須救濟”,就不顧自己旅途勞累、年老體衰,一方面忙著安撫災民,另一方面奏請朝廷,把軍倉中的糧食除留足一年軍需之外,其余的全部用來救濟饑民。據傳,范仲淹知青州時,青州一帶流行一種紅眼病,蔓延很快。于是,范仲淹親自汲水配藥,發放民間,很快便制止了疫病的流行。
       
    范仲淹任青州知州不到一年,“會病甚,請穎州”。次年正月,范仲淹知穎州的請求獲詔準。不久后,范仲淹便離開了青州。范仲淹知青州的時間雖然很短暫,但他在青州仍然做出了很大的政績,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夕陽無限好”的輝煌一頁。
       
    范仲淹在齊魯大地還留下了數處亮麗的文化景觀,現山東省鄒平、青州、博山境內僅為紀念范仲淹而建的范公祠就有4座。
       
    鄒平縣境內的范公祠有兩座,一座位于長山鎮河南村,明代嘉靖年間戶部尚書李士翱詩:“丞相騎箕天上去,巍巍遺廟枕河陰。階前草木空榮悴,門外溪山自古今。十事規模宗社計,一生忠孝圣賢心。人才百代真殊絕,仰止高風為正襟。”詩中所詠即是此處。該祠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最初是由當時的長山縣令韓澤主持興建的,后元、明、清三朝曾數次重修,上個世紀90年代當地政府又三次修葺。另一座位于鄒平縣城西南青陽鄉會仙山以南的黌堂嶺北麓。該地原有一座古寺——醴泉寺,為范仲淹當年苦讀三載處。元代大德四年,由致仕還鄉的工部尚書賈訓主持,當地人在醴泉寺后建范公祠一座。醴泉寺南面的黌堂嶺上有一個天然山洞,據傳為范仲淹當年讀書處,鄉人叫它“宰相讀書堂”。此外,長山鎮的“禮參”這個村名也是因范仲淹而起的。據說,范仲淹晚年赴青州任時途經長山縣,長山父老都涌到城西迎接他,使他十分感動、禮參甚恭,后人因此把這個地方起名叫禮參坡(今名禮參)。
       
    青州境內的范公祠位于青州城西南側,該祠始建于范仲淹離青不久后。清順治十八年,青州知府夏一鳳重修,并于祠后崇臺之上建后樂堂三楹,以示繼承范仲淹“先憂后樂”之風。祠西有范公亭,范公亭下有井名范公井。之北還建有范公臺,皆為紀念范仲淹而建。
       
    博山范公祠建于博山城東(該祠始建何年尚待考證),祠外有范河與后樂橋,祠內有范泉、范公亭、范公祠堂、“高山水長”石影壁,皆為紀念范仲淹而建。據當地人講,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老家在益都縣顏神鎮(即現在的淄博市博山區),范仲淹到長山后不止一次地到過顏神外婆家,并曾到荊山寺(遺址位于今淄博沂源縣府駐地3.8公里處的荊山腳下)讀書,后人為表達對“范老藏修歲時久”、“先憂后樂向誰論”的紀念之情,遂建祠祀之。【原標題:山東是范仲淹的第二故鄉】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齊魯晚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