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資格稱得上母儀天下的大唐皇后
2012/5/11 9:35: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長孫氏在后人的心目中之所以能成為皇后的楷模,李世民夫婦之所以能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模范夫妻”,其主要原因不僅是長孫氏能夠在政治上盡力輔佐李世民,更是因為在生活上,他們的伉儷情深也足以讓后人感動。
大約在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患上了“氣疾”(呼吸道疾病),將近一年都沒有痊愈,長孫皇后一直守候在李世民身邊,日夜悉心照料。由于擔心李世民的病情不能好轉,所以此時的長孫氏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她把一包毒藥藏在了衣帶中,對親近的侍女說:“皇上若是有什么三長兩短,我絕不獨自求生!”(《資治通鑒》卷一九四:常系毒藥于衣帶,曰“若有不諱,義不獨生。”)
而更讓人感動的是,長孫氏自己其實是一直抱病在照顧李世民的,因為她本人恰恰也是從小就患有氣疾。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長孫氏陪李世民一起上九成宮避暑養病。有一天下半夜,柴紹等人突然上山,向李世民報告了一起突發事件(具體是什么事件,史書無載)。李世民大為震驚,當即全副武裝到前殿詢問事件的詳情。長孫皇后意識到事態嚴重,立即帶病跟隨,左右極力勸阻,長孫皇后卻說:“皇上如此震驚,我豈能心安!”
或許是因為這次半夜出宮感染了風寒,再加上緊張和焦慮,長孫皇后的病情突然加重,從此一病不起。太子李承乾建議母親說:“所有該服用的藥物都用過了,您的身體還是沒有好起來,不如奏請父皇大赦囚犯,同時度化一些人出家,也許可以得到冥福的庇佑。”
長孫皇后不以為然地說:“生死有命,不是人力所能改變。若行善一定有福,那我從沒做過壞事,又何必擔心?若行善無效,何?汕?‘大赦’是國家大事,而佛法是異國之教,對政治不見得有什么助益,何況皇上從來也不信這個,豈能以我區區一介婦人而亂了天下之法?假如一定要照你的話做,我還不如速死!”
可李承乾沒有聽從他母親的話,還是認為自己的辦法肯定有效,可又不敢上奏皇帝,只好私下去找房玄齡。房玄齡轉而上奏李世民。李世民也覺得未嘗不可一試,于是準備大赦。長孫皇后得知后極力反對,李世民最后只好作罷。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重不治。彌留之際,她給李世民留下了這樣一些遺言:
第一,要求起用房玄齡:“玄齡事陛下久……茍無大故,愿勿棄之。”
第二,再次強調不要讓自己的親族掌權:“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足矣。”
第三,要求薄葬:“愿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器用瓦木而已。”
第四,最后的諫言:“愿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作役,止游畋,妾雖沒于九泉,誠無所恨!”(《資治通鑒》卷一九四)
講完這些,長孫皇后取出一直藏在衣帶中的毒藥,最后說了一句:“臣妾在陛下臥病的那些日子,發誓以死跟隨陛下,絕不像呂后那樣!”(西漢的呂雉在漢高祖劉邦死后,打擊劉姓宗室,極力扶植外戚,擅權攬政,歷時八年,史稱“呂氏之禍”)。
六月二十一日,長孫皇后崩于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
長孫皇后生前曾經編纂了一本有關古代婦女言行得失的書,共三十卷,名為《女則》。但她只是將其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準則,并不是想以此博取聲譽,所以一直叮囑宮人不要告訴李世民。直到她去世后,宮人才把這本書交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睹物思人,泫然淚下,悲慟不已,對近臣說:“皇后此書,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為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資治通鑒》卷一九四)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長孫皇后的早逝對李世民而言都是一個莫大的損失。晚年的李世民之所以在政治上和生活中都犯下許多錯誤,未能做到“慎終如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外無魏征的犯言直諫,內無長孫皇后的拾遺補闕。假如長孫皇后能夠伴隨李世民走得更遠一點,共同走完人生歲月,那么,我們似乎有理由相信——李世民千古一帝的形象一定會更加完美,而貞觀的歷史無疑也會更加璀璨!【原標題:最有資格稱得上母儀天下的大唐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