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妻的楷模——長孫皇后
2012/5/11 9:40: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歷史上,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的人很多,他大治天下,開創大唐盛世,稱為“貞觀之治”。但是你知道嗎?李世民除依靠一大批謀臣武將外,還得力于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大力輔佐?梢赃@樣說,“貞觀之治”的“軍功章”有李世民的一半,也有長孫皇后的一半。
長孫皇后是洛陽人,這讓很多人有些意外。據載,長孫皇后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后為宗室長,因號長孫。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天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后,長孫皇后這個偉大的女性就生長在了洛陽這個美麗的地方。
長孫皇后于大業九年(13歲)嫁給了唐國公李淵的二子李世民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冊封為秦王妃。長孫皇后絕非一般的女人。她出身高貴,氣度寬宏,謙虛待人,還有過人的機智。由于權力之爭,歷史上父子成仇,兄弟反目的事并不少見。高祖一方面因太宗功勞過大,威望太高,有威脅自己地位之嫌,另一方面太子李建成怕太宗搶奪自己的皇位,聯合皇四子李元吉向高祖進讒,再者國家逐漸安定,出于政治穩定和其他因素考慮,高祖也不能容忍太宗。這時長孫皇后“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讓高祖慢慢對太宗減少猜忌,也讓其他妃嬪幫著說好話,為玄武門政變的發生和太宗登上皇位提供了可能。她用兒女侍奉父母的孝心化解了太宗父子的矛盾,表現出了善良,寬容大度,孝順長輩的懿德,也顯示出她具有卓越的政治見識。
李世民稱帝后,長孫王妃也隨即立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作了至高無上的皇后,長孫氏并不因之而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于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起居,象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孝道。對后宮的妃嬪,長孫皇后也非常寬容和順,她并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韻事,這在歷代都是極少有的。當初隋文帝的獨孤皇后雖然也曾把后宮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專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長孫皇后只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就無言地影響和感化了整個后宮的氣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宮是非的干擾,能專心致志料理軍國大事,難怪唐太宗對她十分敬服呢!
長孫皇后生性簡樸,即使當上皇后后,依然保持著節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后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樣。
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東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制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后面前嘀咕,說什么“太子貴為未來君王,理應受天下之供養,然而現在用度捉襟見肘,一應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屢次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后并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面,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她的公正與明智,深得宮中各類人物的敬佩,誰都愿意聽從她的安排。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掌上明珠,從小養尊處優,是一個嬌貴的金技玉葉,將出嫁時,所配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出嫁,嫁妝因而比較簡樸;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份。但魏征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未必就非要死守陳規。回宮后,唐太宗隨口把魏征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卻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贊道:“常聞陛下禮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發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于是,在長孫皇后的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長孫皇后如果僅僅把自己管理的事情做好,那么她的歷史地位也是有限的,至少沒有我們今天評價的那么高。不論是在歷史事實還是唐太宗的認識中,長孫氏絕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后宮管理者。實際上,長孫皇后一直是李世民的高參,特別是在重大問題上。
因為長孫皇后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后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牝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后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愿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丈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當時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于練武,唐太宗就時常在公務之暇,招集武官們演習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并以演習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按歷朝朝規,一般是除了皇宮守衛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李世民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松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最為人稱道的就是虛心納諫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執行得尤為到家,他常對左右說:“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須借助于明鏡;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靠直言的諫臣。”他手下的諫議大夫魏征就是一個敢于犯顏直諫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對唐太宗的一些不當的行為和政策,直接了當地當面指出,并力勸他改正,唐太宗對他頗為敬畏,常稱他是“忠諫之臣”。但有時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過,讓唐太宗常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一次,唐大宗興致突發,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要到郊外狩獵。正待出宮門時,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問明了情況,當即對唐太宗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唐太宗當時興趣正濃,心想:“我一個富擁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時間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獸又怎么樣呢?”于是請魏征讓到一旁,自己仍堅持這一次出游。魏征卻不肯妥協,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馬氣沖沖地返回宮中,左右的人見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宮后,一邊脫衣服,一邊怒氣沖沖地罵道:“我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后知道原由后,便回去穿上只有在祭祀宗廟等正式場合才穿的皇后禮服,然后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里裝的什么藥,因而吃驚地問:“何事如此慎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見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于是滿天陰云隨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見,長孫皇后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長孫皇后不僅是口頭上稱贊魏征,而且還派人賜給魏征絹四百匹、錢四百緡,并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魏征得到長孫皇后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圣明君王,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后的一份功勞。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并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勛,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后卻奏稱:“妾既然已托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后之行可作前車之鑒。萬望圣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唐太宗不想聽從,他覺得讓長孫無忌任宰相憑的是他的功勛與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而長孫無忌也很顧忌妹妹的關系,不愿意位極人臣。萬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作開府儀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實際掌管政事,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下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為官擇人。唯才是用,如果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雖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舉,并非私親也。”長孫無忌這才答應下來,這兄妹兩人都是那種清廉無私的高潔之人。長孫皇后的遠見卓識,要到很多年以后才被證實。
長孫皇后去世,李世民稱:“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他說皇后“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以后入宮“不復聞善言”。李世民承認皇后能夠彌補自己的過失。這很重要;屎蟮暮芏嘣,在李世民聽來都是“善言”。長孫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們從小同甘苦共患難,相互的信任歷經考驗,所以,李世民是很聽從長孫皇后的勸告的。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一天夜里出現了緊急狀況,有人報告說侍衛中發生了兵變,太宗自己手持武器,出來巡視,長孫皇后害怕太宗遇到危險,自己擋在太宗面前。雖然有驚無險,但她身體本來不好,受了驚嚇,又感染風寒,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
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并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征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后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后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于在貞觀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奇謀秘計,皆所預聞,竟無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棄之。” “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 “妾生既無益于時,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圣賢,皆崇儉薄,唯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需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
三句話,句句非關私情,字字可載入史冊,流傳千古,
唐太宗并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并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臺,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具有遠見卓識的長孫皇后,贏得了后世的尊崇和愛戴,其政治見解和品德在唐太宗貞觀盛世時期產生了重大影響,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德順圣皇后”。
綜觀長孫皇后的一生,她那防范外戚的政治見解;不恃權驕人,母儀宮廷的品德;不崇奉佛教,反對厚葬的思想,都為后世所尊崇。長孫皇后被史官作為封建后妃的楷模,載入了史冊!驹瓨祟}:帝王之妻的楷模——長孫皇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洛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