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些,都代表著人們對長孫皇后的極大敬重。然而,皇后的心思,卻全然不在這里,她有她的心病。
究竟有誰懂得皇后那無言訴說的心病呢。
歷史總是這樣捉弄人。很多年以后,直到該發生的都發生過后,我們才事后諸葛亮一樣的豁然開朗了。原來如此!
高宗顯慶四年(659)年七月,流放黔州的長孫無忌被迫自殺,一家多人被殺,財產一概沒官,近親流放嶺南為奴婢。用家破人亡來形容,并不過分。
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想起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的心病,原來正在長孫無忌。
長孫皇后生前總是強調外戚不能干政,三番五次地這樣對唐太宗講。當時,包括唐太宗在內,大概所有的人都會感到奇怪,在唐太宗的時代,怎么會有外戚干政的可能性呢?
貞觀之初,當太宗要重要長孫無忌的時候,我們看到,長孫皇后全力以赴進行阻攔。這個動作,讓太宗不能接受,而一貫反對外戚干政的長孫皇后忽然如此積極的表態,不是與自己作風相違背嗎?
長孫皇后臨終前,她念念不忘的還是外戚干政問題。她其實一直擔心的就是皇帝重用長孫無忌,一直擔心長孫無忌權力過大導致嚴重后果。在中國,我們知道外戚干政的后果都不好,朝廷政治秩序造成混亂,而外戚的結局往往更糟,要么被就地正法,要么被秋后算帳。長孫皇后的心病就在這里。她不希望自己的家族因為外戚干政導致破敗。
那么,長孫皇后為什么擔心長孫無忌呢?歷史沒有交待。運用一般的經驗推導,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長孫皇后更了解長孫無忌。早年的破落和不幸,大概讓長孫無忌燃起權力的欲火,發誓要掌控權力,享受權力。他的這些念頭,別人不知道,但是妹妹最了解。所以,作為妹妹必須阻攔哥哥,尤其在貞觀時期,在皇上十分信任皇后、信任長孫無忌的背景下,皇后必須千方百計進行阻攔。
但是,皇后的阻攔總是用暗示的方式來進行,這導致唐太宗的理解出現困難,于是皇帝和皇后在長孫無忌的使用問題上經常陷于沖突;屎鬄槭裁床幻靼谉o誤的說出真相呢?皇后不能。為什么?在權力的頂峰,長孫皇后當然知道,如果說出真相,后果也不堪設想。如果皇后說長孫無忌權力欲望太強,一旦被皇帝重視,就會釀成嚴重后果。想一想,唐太宗會怎么反應,很可能唐太宗就會對長孫無忌加強防范。而一旦皇帝擁有了這樣的念頭,悲劇就可能隨時發生。在中國歷史上,因為皇帝防范之心過強,導致大臣無端被殺的例證太多;屎笞x書勤奮,當然很明了這一點。所以,她想做到兩全其美,既不要讓長孫無忌掌握大權,又不讓皇帝對長孫無忌產生猜忌。
皇后的想法很好,但是唐太宗完全理解嗎?貞觀之初,唐太宗與皇后關于長孫無忌重用問題的沖突,雖然太宗違背了皇后的意志,重用了長孫無忌,讓他擔任尚書右仆射,但是結果呢卻不出皇后的預料,長孫無忌果然出現攬權的問題。皇后乘機讓他辭職,他也只好辭職。唐太宗公開替長孫無忌辯護,但是畢竟同意他辭職,說明太宗對長孫無忌的認識回歸長孫皇后。
到了貞觀后期,唐太宗對于長孫無忌的倚重十分明顯,特別是在太子之爭的過程中,長孫無忌發揮了那么大的作用,是與唐太宗對他的高度信任分不開的。不僅如此,李治的太子地位確立以后,圍繞新太子,唐太宗建立的基本班底是以長孫無忌為重心的,貞觀末期和永徽初期,長孫無忌擔任三省領袖,其實就是唐太宗安排的。
惡果終于還是發生了。永徽時期,漸漸成長的唐高宗終于不干了。哪有皇帝愿意大權旁落的道理?但是,長孫無忌似乎到最后都沒能覺悟。貪權的人什么時候會認為自己貪權呢?他當時想的更多的應該是小子無禮、小子忘恩之類。利用廢王立武的事件,唐高宗終于擊敗長孫無忌,全面掌權,而擔心長孫無忌出問題,最終以謀反罪名繼續打擊長孫無忌,直到顯慶四年長孫無忌家毀人亡。
長孫皇后最擔心的問題,還是以最悲慘的方式發生了。對于帝國體制下的權力運作本質,皇后一定再熟悉不過。對于哥哥的熱愛權力,皇后也一定最熟知。她早早的洞悉了其中的悲劇因素,有生之年,她在竭盡全力,全力避免悲劇的最后發生。
想一想,皇后的心病,那是多么沉重啊。
蒼天無眼,讓皇后過早離開人世,悲劇如期而至。但是,這悲劇不屬于長孫皇后!驹瓨祟}:長孫皇后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