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營論壇:由蜀國大將魏延被殺想到的
2012/4/20 11:11: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重讀《三國演義》,為蜀國赫赫有名的大將魏延被殺而深感惋惜。曾幾何時,這個曾經“事業心、責任感”都很強的相當一級的“干部”,最后為何由理想動搖,信念喪失,起兵謀反乃至最終走上“不歸之路”呢?思索良久,覺得魏延的悲劇,與諸葛亮在用人上的不公,實實在在有著難以擺脫的“干系”。
實事求是地講,從大戰文聘那時起,魏延已有“棄暗投明”之心;而且,論功名,他與“五虎上將”黃忠之間恐怕難分伯仲,這些都是群眾“公認”的。但是,諸葛孔明卻認為魏延年齡太大,長得胡子拉碴,加上說話“沒個數”,便多次作老魏的“思想工作”,“哼哼”教導他服從大局,不要“計較”。魏延原本是個只知道拉車,不懂得“看路”的人,既然“首長”都這么說了,哪還能有“意見”呢?每逢作戰尤其是碰到大仗、惡仗、硬仗時,諸葛亮都讓魏延先出面“咋咋唬唬”,然后便裝作落荒而逃,達到誘敵深入的目的,關鍵時刻,再由趙云出面“搞定”敵軍。于是,每次戰后慶功,領獎臺上的趙云贏得的都是鮮花掌聲,而魏延這個“敗將”只能默默無聞地坐在角落里。
不甘人后的魏延,也曾多次要求一馬當先來個“斬首”行動,摘掉“敗將”的帽子。每當這時,諸葛亮便“語重心長”地開導說:分工不分家,這只是個“革命分工”問題,還是要有“一盤棋”意識;不能只顧個人搶彩頭、出風頭。盡管到頭來,魏延有時著實憋了一肚子氣,但還是心甘情愿地服從了“組織安排”。
其實,魏延之所以如此“淪落”,還是緣于同諸葛亮的第一次見面。當初,號稱“臥龍”的“諸葛村夫”一看見魏延,便得出了“不是好鳥”的結論,“想當然”的理由,竟然是魏延的腦后有塊“反骨”。從此,魏延便背上了這個莫須有的“遲早要造反”的“罪名”,終身難以洗刷。在不信任、冷漠,甚至壓制中,魏延逐漸被“邊緣化”。這個真心真意想干點事業的“英雄”,內心時常無比壓抑、苦悶和無助,事業心責任感也由此受到了巨大的頓挫。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下,“很受傷”的魏延,終于在“半夢半醒”之間認識到,要么平平淡淡地“過日子”,碌碌無為地“拿工資”,要么就得重新“浪跡天涯”,尋找新的“出路”。果然,在諸葛亮去世后,魏延逐漸變得“不聽招呼”,最后不得不“鋌而走險”,被少壯派馬岱“做掉”了。
“是非成敗轉頭空”。“英雄”末路,自然有其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缺失和蛻變方面的主觀原因。但客觀上講,用人不公、扼殺人才、打壓個性等所造成的遺害亦留下了足以讓人警醒的教訓。正如《解放軍報》一篇文章所說的:“干部的事業心責任感不是憑空產生的。增強事業心責任感也不是輕而易舉的,既需要個人的主觀努力,也需要客觀環境的熏陶;既需要領導的長期教育,也需要組織創造有利的條件;既需要內在的自覺,也需要外在的督促。這些,就是干部事業心責任感的源泉和保證。”
記得一位名人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可事實上,自古以來,更多的人卻因為缺乏“支點”而難有建樹,終老林泉。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用人上的“厚此薄彼”,有欠公允。有的基層干部感嘆:“條件差點,生活苦點,工作累點,所有這些加起來,都不如心情好那么一點點。”誠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公平公正,才能啟人自覺,催人奮進;“不拘一格”,才能生機勃勃,百舸爭流。千年之后,重讀“冤大頭”魏延,留給現實的啟示,依舊值得回味。【原標題:警營論壇:由蜀國大將魏延被殺想到的】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來源:新華網 作者:武警銅川支隊 康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