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平鑿險的鄧艾
2012/4/20 15:28:1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鄧氏曾經是南陽新野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鄧艾自幼喪父,鄧艾生活在戰(zhàn)爭頻仍、社會動蕩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強兼并劇烈的中原,日子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不過,鄧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下荊州后,曾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母親、族人便在這時被強遷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年幼,鄧艾最初是當放牛娃。但他從小有大志向,決心通過奮斗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范,行為士則”,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為鄧范,字士則。后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在屯田民中,有才學的人很少,鄧艾憑其才學被推薦為典農都尉(相當于縣)學士,由此可以擔任典農都尉的佐、干等下級官吏,以后如有勞績還可能逐步升遷,這對于出身卑微的人來說,不失為一條改換門庭的進身之路。但因為口吃,典農都尉認為他不適于擔任重要職務,便指派他充當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長者見其家貧,經常資助他,而鄧艾并不表示感謝。
鄧艾喜歡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遭別人譏笑也不介意。
當時,出身貧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鄧艾平淡地過了近二十年。后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征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后升任尚書郎。
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
正始(240—249)初,魏國準備在東南一帶進行屯田,積儲軍糧,對付吳國,因此就派鄧艾前往視察。鄧艾從陳縣(今河南淮陽)、項縣(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視到壽春。經過考察,鄧艾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guī)模的軍屯。他認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三國志•魏書•鄧艾傳》)。于是,便著《濟河論》闡明了自己的觀點。鄧艾還認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谷于許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并水東下。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于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于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司馬懿看后,非常滿意,采納并實施了。從正始二年(241年)起,魏國在淮南、淮北廣開河道,大舉屯田。北以淮水為界,自鐘離以南,橫石以西,至沘水源頭之間的四百多里范圍的土地上,五里設置一個軍屯營。每營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衛(wèi)。同時,淮陽、百尺兩條河渠也拓寬了,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潁南、潁北修成了許多陂田。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從而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幾年之后,從京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出現了一派繁榮富庶的景象。從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fā)展,魏國在東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強。每當東南有戰(zhàn)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軍資糧食有儲備,又沒有水害。這些,都是鄧艾的功勞。
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后期,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始四年(243),鄧艾出任參征西軍事,轉任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太守。
嘉平元年(249年)秋,蜀衛(wèi)將軍姜維督軍進攻雍州(今陜西關中及甘肅東部),依傍曲山(今甘肅岷縣東百里)筑兩城。姜維熟悉隴西風俗民情,欲誘羌胡歸蜀,以控制該地區(qū)。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人駐守,并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司馬昭以安西將軍、持節(jié),為各軍節(jié)度(《晉書》文帝本紀),鄧艾也參加了這次戰(zhàn)爭。征西將軍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統(tǒng)兵抵御。
陳泰認為:“曲城(今甘肅岷縣東漳南)雖固,去蜀險遠,當須運糧。羌夷患維勞役,必未肯附。今圍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雖其有救,山道阻險,非行兵之地也”(《三國志•魏書•陳泰傳》)。郭淮從其計,遂采取圍城打援策略,命陳泰討蜀護軍徐質,鄧艾進圍曲城,切斷交通及水源,曲城蜀軍困窘不堪。姜維領兵救援,進至牛頭山(甘肅岷縣東南,洮河南岸),為陳泰軍所阻。司馬昭出駱谷向漢中,郭淮率軍進逼洮水,企圖切斷姜維退路。姜維迅速撤回。句安、李歆等人孤立無援,獻城投降。
郭淮遂率軍西擊羌人各部,鄧艾說:“賊去未遠,或能復還,宜分諸軍以備不虞”(《三國志•魏書•鄧艾傳》)。郭淮就留鄧艾屯白水(今甘肅白龍江)北岸,以防蜀軍反攻。三天后,蜀軍果然復返,姜維派廖化在白水南岸扎營,和鄧艾迢遙相對,卻不向魏進攻。鄧艾對諸將說:“維今卒還,吾軍人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此維使化持吾,令不得還。維必自東襲取洮城”(《三國志•魏書•鄧艾傳》)。洮城(今甘肅臨潭西南)在白水之北,距鄧艾駐地六十里。鄧艾于當夜搶占洮城,不久,姜維果然率重兵奔襲洮城。姜維見魏軍已搶占洮城,遂撤軍退走,魏兵得以不敗。
鄧艾因功被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后又遷升城陽(治所在今諸城東北)太守。
當時,并州右賢王劉豹把匈奴合成一部。鄧艾上表說:“戎狄獸心,不以義親,強則侵暴,弱則內附,故周宣有?嚴?狁之寇,漢祖有平城之困。每匈奴一盛,為前代重患,自單于在外莫能牽制長卑。誘麗致之,使來入侍。由是羌夷失統(tǒng),合散無主,以單干在內,萬里順軌。今單于之尊日疏,外士之威浸重。則胡虜不可不深備也。聞劉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為二國,以分其勢。去卑功顯前朝,而子不繼業(yè),宜加其子顯號,使居雁門。離國弱寇、迫錄舊勛,此御邊長計也”(《三國志•魏書•鄧艾傳》)。鄧艾還說:“羌胡與民同處者,宜以漸出之,使居民表崇廉恥之教,塞奸宄之路”(《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大將軍司馬師新出任輔佐政事,對鄧艾的建議多所采納實行。
不久,鄧艾改任汝南太守,到任后,訪求過去厚待自己的同郡長者,可惜長者已死,于是派官吏前去祭祀,對其家厚加賞賜。鄧艾每到一地,就提倡墾荒,發(fā)展生產,史書上說:“艾所在,荒野開辟,軍民并豐”(《三國志•魏書•鄧艾傳》)。看來他在這方面是做得很有成效的。
魏嘉平五年(253年)二月,吳太傅諸葛恪取得東興之戰(zhàn)勝利后,恃功輕敵,不顧群臣勸阻,再次興師攻魏。圍合肥新城(即合肥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久攻不下,被迫退歸。鄧艾對司馬師說:“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恪新秉國政,而內無其主,不念撫恤上下以立根基,競于外事,虐用其民,悉國之眾,頓于堅城,死者萬數,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日也。昔子胥、吳起、商鞅、樂毅皆見任時君,主沒而敗。況恪才非四賢,而不慮大患,其亡可待也。”諸葛恪回到吳國,果然被殺。
不久,鄧艾遷升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他看到有些地方宮不重視農業(yè)生產,專事交游請托,作風浮華不實,又上書建議說:“國之所急,惟農與戰(zhàn),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zhàn)勝。然農者,勝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無設爵之勸,則下無財畜之功。今使考績之賞,在于積粟富民,則交游之路絕,浮華之原塞矣”(《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原標題:陰平鑿險----鄧艾(三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