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范曄在歷史編纂學方面的成就

2012/4/20 16:01:56 點擊數: 【字體:

 
    范曄,字蔚宗,南北朝劉宋時順陽(治所在今河南淅川縣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史學名著《后漢書》的作者。今本《后漢書》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為范曄撰,八志三十卷,為晉司馬彪撰。由于《本紀》和《列傳》中某些內容較多的篇章,又分上下卷。實際上范著為一百卷,連同八志三十卷,全書為一百三十卷。因為志的部分不是范曄所作,所以在評論范氏的史學成就時,只對《本紀》和《列傳》進行分析,而不涉及《志》的內容。
      
   《后漢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乃繼承班固的《漢書》而作。從史書的體裁方面看,似乎沒有什么不同。但是通過仔細分析,具體比較,仍然是各有特點的!稘h書》有《紀》、《傳》、《表》、《書》4部分,《后漢書》只有《紀》、《傳》!吨尽返牟糠衷媱澥且獙懙,由于范曄的罹難而過早去世,未能全部完成以致失散了。至于史表,可能范氏本來就沒有計劃寫。范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清楚地說過:“欲遍作諸志,《前漢》所有者悉令備,雖事不必多,且使見文得盡;又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意復未果。”另外在《后漢書•皇后紀》后面所附皇女序中,有“其職僚品秩,事在《百官志》。”李賢注云:“沈約《謝儼傳》曰:‘范曄所撰十志,一皆托儼。搜撰垂畢,遇曄敗,悉蠟以覆車。宋文帝令丹陽尹徐湛之就儼尋求,已不復得。一代以為恨。其志今缺。’”可見范曄是計劃要寫志的,而且如《百官志》,以及《五行》、《天文》、《禮樂》、《輿服》等五志,在范書中均提到,說明已經撰寫成了,其他未提及的,可能是還在搜集材料,準備進行撰寫。而鄭樵在《通志總序》中說:“范曄,陳壽之徒,能為《紀》、《傳》,而不敢作《表》、《志》。”似為偏激之詞,而非確切之論。
       
    從本紀來看,范曄將皇后列為本紀,這是《后漢書》的一大特點。紀傳體史書的開創者司馬遷在《史記》中,后妃是列入《外戚世家》的,只有呂后因在劉邦死后,她實際上掌握了皇帝的權力,所以列為本紀。《漢書》繼《史記》而作,因其不置“世家”之目,所以后妃入于《外戚傳》。但是也有例外,如孝元帝王皇后,因其“歷漢四世為天下母,享國六十余載”,故班固為其單獨立《元后傳》,而不入《外戚傳》。呂后事則仍循《史記》例,立《高后紀》,不過在《高后紀》前,又置《惠帝紀》。司馬遷不為惠帝立紀,只將其史事附于《高后紀》中,是實事求是的作法,是很高明的。劉邦死,惠帝繼立,雖在位有七年之久,但國家統治大權卻一直掌握在呂后手中,惠帝徒擁有一個空名而已。班固為其單獨立《紀》,不過是牽于名分罷了。 
      
    《史記》、《漢書》將后妃入《外戚》,只有實際上掌握國家最高統治權的呂后才入《本紀》。而范曄將后妃全部入《本紀》,原因何在呢?從表面看,是前有所承。據《晉書•華嶠傳》記載,嶠于西晉中曾撰《漢后書》九十七卷,計《帝紀》十二卷,《皇后紀》二卷,《十典》十卷,《傳》七十卷,三譜、序傳、目錄三卷。《傳》中說:“嶠以皇后配天作合,肖史作《外戚傳》以繼末編,非其義也,故易為《皇后紀》,以次帝紀。”華氏所撰《漢后書》今雖不傳,從他的《傳》中敘說可見,他是最先將后妃全部入本紀的。又據《史記•外戚世家》標題之下,唐司馬貞《索隱》注云:“外戚,紀后妃也。后族亦代有封爵故也。《漢書》則編之列傳之中。王隱則謂之‘紀’,而在列傳之首也。”王隱是東晉人,曾著《晉書》八十九卷。他將后妃入本紀,理由是什么,因其書早佚,不得而詳。兩晉史家撰史時都將后妃入本紀,卻是共同的特點。
        
    范曄是在華嶠、王隱之后撰寫后漢史的,同樣將后妃入本紀,看似一脈相承,但具體考察起來,情況并不一樣。范曄為什么將后妃列入本紀呢?在《皇后紀•序言》中,作者交代得很明白:“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后,莫不定策惟帟,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可見,“權歸女主”就是范曄將后妃列為本紀的主旨所在。也就是說如西漢呂后一樣,東漢的皇后、皇太后,其中不少人都掌握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和皇帝處于同等地位,“故考列行跡,以為《皇后本紀》。雖成敗事異,而同居正號者,并列于篇。”這和華嶠的“以皇后配天作合”為主旨,將皇后入本紀顯然是不同的。“配天作合”只是從形式上觀察問題,看到皇后是皇帝的配偶,地位大體相當,就認為應當同入本紀,而不應一個列為本紀,一個放在列傳。范曄是從當時掌握國家實際權力方面看問題的,正如同《史記》、《漢書》將呂后列為本紀一樣?梢,范曄與華嶠雖然同是將皇后列為本紀,而指導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是從形式上看問題,一個是從對歷史實際考察的結果。 
       
    東漢“權歸女主”的情況是很突出的。在14個皇帝中,從章帝劉妲以后的11個皇帝,有9個是皇太后所擁立的。 由于所立者多為年幼小孩,所以皇太后得以臨朝稱制,代行皇帝的職權。待皇帝長大成人后,皇太后不得不歸政于皇帝,但只要皇太后不死,政治影響還是存在的,有的甚至稱制終身,如和熹鄧太后就是如此。和帝劉肇死,皇后鄧氏擁立剛生百余日的劉隆為帝,尊皇后為皇太后,臨朝稱制。不到一年殤帝死,由鄧太后定策,立年僅13歲的劉祜為帝,是為安帝,仍由鄧太后臨朝聽政。到安帝永寧二年(121),太后去世,安帝才得以親政。 鄧太后稱制終身,在位掌權達20年之久。而皇后、皇太后為了執掌政權,在挑選皇帝繼承人時,多選擇那些幼小童稚之輩,以便駕御,即所謂“貪孩童以久其政”。為了便于觀覽,現將東漢一代皇帝即位之年和母后稱制情況,列于右表。
 
    帝  名          即位年歲  在位時間   擁立之人     稱制者
 
    光武帝劉秀         31歲        33年    開國之君

    明帝劉莊           30歲        18年    依序次繼位

    章帝劉妲           19歲        13年    依序次繼位

    和帝劉肇           10歲        17年    竇太后擁立      竇太后

    殤帝劉隆           百余日      9個月   鄧太后擁立      鄧太后

    安帝劉祜           13歲        19年    鄧太后擁立      鄧太后

    少帝劉懿           不詳        8個月   閻太后擁立      閻太后

    順帝劉保           11歲        19年    宦官孫程等擁立

    沖帝劉炳            2歲        6個月   梁太后擁立      梁太后

    質帝劉槩            3歲        2年     梁太后擁立      梁太后

    桓帝劉志           15歲        21年    梁太后與兄梁冀等梁太后

    靈帝劉宏           12歲        22年    竇太后和父竇武等竇太后

    廢帝劉辯           17歲        6個月   何太后擁立      何太后

    獻帝劉協            9歲        32年    董卓擁立
       
    從表中所列可見,在東漢一代14個皇帝中,從章帝以后的11個皇帝,即位時沒有一個達到20歲,年齡最大的是廢帝劉辯,即位時年17歲,最小的如殤帝劉隆,則只出生幾個月。在東漢的196年的統治時期中,只有光武帝、明帝、章帝這三個皇帝的六十多年中,權力可以說是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從和帝到獻帝的137年中, 不少時間均是由皇太后臨朝稱制,控制著國家的最高統治大權。范曄考察到了這一歷史特點,所以把皇后從《外戚傳》獨立出來而設《皇后紀》,它既不同于華嶠《漢后書》中的《皇后紀》是為了“配天作合”而設,也別于《三國志》、《晉書》的《皇后傳》。這就是《后漢書》在編撰本紀中的特色。
        
    在列傳的編撰中,《后漢書》的特色更為突出。從司馬遷開創的紀傳體史書,是以人物為中心紀事的,列傳的記載人物,根據各種具體的不同情況,有一人一傳的單傳,有二人以上或三五人在一起的合傳,有按人物從事活動性質的類別結合在一起的類傳。類傳中又有以周邊少數民族為中心記載的《匈奴傳》、《四夷傳》等。《史記》有類傳十八個,屬于記載少數民族的有六個。班固沿襲司馬遷開創的規范,在《漢書》設類傳十個,其中三個為記少數民族者,七個為一般類傳。為什么《漢書》比《史記》要少八個類傳呢?除記少數民族的減少三個外,其余五個是《仲尼弟子》、《刺客》、《滑稽》、《日者》、《龜策》。這五個傳所記載的內容,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和史事,因此,班固撰《漢書》時,沒有必要承襲,自然就略去了!稘h書》是斷代為書,與《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不同。這就是類傳比《史記》少的主要原因!逗鬂h書》是繼《史記》、《漢書》而作,在類傳的設置上,既承襲了《史》、《漢》的幾個名目,又增加了七個新傳,共計設類傳十六個。其中除六個是記少數民族者外,只有三個是沿襲《漢書》的,這就是《循吏》、《酷吏》和《儒林》。至于《史》、《漢》的《外戚》本為類傳,因范曄已將它改入《本紀》,就不計在類傳中了。
       
    范曄新增設的七個類傳中,《方術列傳》是繼《史記》中的《扁鵲倉公》、《日者》、《龜策》三傳而來,嚴格地說還不算是新創。只是由于《漢書》既無其目,而《方術》又是集三傳內容于一處,因此,也就算作新的類傳了。至于有的學者提出,還有一個關于記孝子的類傳,認為《后漢書》卷三十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是“合諸有孝行者而成的集傳”,是未標《孝子傳》的類傳,(見《中國史學家評傳》上,193頁,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細讀《傳》中各人行事,不都是指孝子。如趙孝平生行事,不見有孝行,淳于恭亦以友愛著稱,無孝親事跡,新增類傳有八之說,未為確論。在七個類傳中,《黨錮列傳》乃為東漢之特有史事而作,以記載當時宦官和外戚兩個政治集團把持朝政,排斥名士官僚士大夫集團,曾兩次大興黨錮之獄,以鎮壓其反抗的歷史事件的。由于這是東漢時期所特有的歷史事件,作為記載其事的類傳,也就僅出現于《后漢書》中,以后的各史,就無從沿襲了。至于其他的六個類傳,全部沿襲下來。范曄新增類傳對后世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了。今按原書的順序,略加論列如下:
       
    第一個是《宦者列傳》;抡呔褪腔鹿,也稱閹人、太監、閹寺等,是在宮廷內服侍皇帝的仆役;鹿俚脑O置加起源很早,但真正在朝廷中形成一股勢力,還是從東漢開始的。當時在太后稱制時,往往是通過宦官來發號施令的。當外戚擅權時,皇帝往往就和宦官結合在一起,以奪取統治權力。因此,在東漢中后期,宦官就成了“手握王爵,口含天憲”的顯赫人物,由仆役變成了掌權者。這股政治勢力可以說是長盛不衰,直到靈帝末年,袁紹領兵入宮大舉捕殺宦官,無論少長皆殺之,死者達2000余人,甚至有無須而誤死者。這樣一來,宦官們被徹底清除,而不久之后,東漢也就隨之滅亡了。有這樣一個歷史現實,范曄新增《宦者傳》是完全必要的,是客觀實際的真實反映。東漢以后,宦官既然歷朝都有,而在各朝的紀傳體史書中,也就多有宦官列傳的設置!段簳贩Q為《閹官傳》,其他各史均稱《宦者》或《宦官》傳。追本溯源,無不沿襲于《后漢書》。
        
    第二個是《文苑傳》。文苑是記文學之士的,它與《儒林傳》的記儒學之士,有共同之處,由于側重點不同,因而又可分為二類。在當時對于每個知識分子來說,沒有不習儒學的。幾部儒家經典是人人必讀之書。作為一個儒生,沒有不會寫文章的,也就是說,文學之士必然都是儒生。但是在各人的成就方面,并不一樣,有的以經學著,有的以文章顯。這就是為什么僅有《儒林傳》尚不足以概括知識分子的各種人才,因而需要增設《文苑傳》來反映這一歷史情況。《史記》、《漢書》只設《儒林傳》,范曄在《儒林》之外,又增設《文苑》一目,就是針對當時這一需要的,因而也是很有見地的。從他創立這個類傳以后,歷代紀傳體史書,多沿其例,不過名稱不盡相同,有的稱《文學》,有的稱《文藝》,但是大多數仍稱《文苑》!妒酚洝、《漢書》雖未設《文苑傳》,但對于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是有專傳介紹的。如《史記》中有《屈原賈生列傳》、《司馬相如列傳》,《漢書》中有枚乘、司馬相如、楊雄等列傳。在《后漢書》中,著名的文學家如班固、張衡、蔡邕、孔融等均有單的傳或合傳,而對于一般的文學之士,即載之《文苑傳》,以記其事跡和著作情況。《后漢書》的《文苑傳》和《儒林傳》一樣,由于收入的人物比較多,內容豐富,因此都分上下兩卷。《文苑傳》共收有文學成就的文士22人,附見者7人,共計29人。在這20多人中,有的引錄了作品,有的只敘其行事和著作情況。如《杜篤傳》中,將其《論都賦》全文刊載了,杜氏主張仍應以長安為國都,不宜改營洛邑!饵S香傳》歷敘黃香行事累官至尚書令,不僅為文章能手,政績亦多可稱!锻跻輦鳌酚涊d他曾著《楚籍章句》。這部書一直流傳至今,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楚辭》的總集!囤w壹傳》引載了他的《刺世疾邪賦》,文中對當時社會上種種不良現象的針貶,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最后一篇是《禰衡傳》,記載禰衡才高氣傲,矯時慢物,最后為黃祖所殺,時人惜之。從整個《文苑傳》來看,內容是充實的,為文學藝術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史料,是很有價值的。隨著文學的發展和繁榮,記載文學之士的《文苑傳》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類傳了!逗鬂h書》以后,只有《三國志》、《宋書》等少數幾部紀傳體史書不設這一類傳外,其余絕大多數史書,遵循范氏遺規,均設置《文苑傳》。
        
    第三個是《獨行傳》。從傳名就可以看出,這個傳所收的人物均是有獨特而卓絕品行的人。作者序言中已經指出,具有如下四種行為的人,即被收入本傳:(1)“志剛金石,而克捍于強御”;(2)“意嚴冬霜,而甘心于小諒”;(3)“亦有結朋協好,幽明其心”;(4)“蹈交陵險,死生等節”。范曄認為以上這四種人,其“風軌有足懷者”,故特為其立傳。以上所引可見,所收人物的范圍還是比較寬的。在本傳的24人之外,尚附有13人,共計37人。我們從紀傳體史書的類傳中可以看出,繼范氏設《獨行傳》的似乎很少,只有《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和《遼史》有這個類傳,而名稱也略有不同,稱《卓行》或《一行》,是不是這個類傳在封建史家的心目中覺得不甚重要,因而就很少設置呢?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由于范氏這個類傳中所收人物范圍比較廣泛,后來史家從其中分出了“孝友”和“忠義”二目,專記“獨行”這一部分內容就相對地說縮小了。因此不少紀傳體史書,就不設這個類傳了。而《孝友》、《忠義》這兩個類傳從《晉書》開始設立后,在紀傳體史書中就大多數沿襲下來,很少例外。這樣,《獨行傳》的內容,可以說是一分為三了。這也就是后來史家多不設置《獨行傳》的主要原因。 
       
    我們具體分析一下范書《獨行傳》所載24人的行事,可以說其中大多數人可入《忠義》或《孝友》傳中。如譙玄、李業均為西漢末年遺老,他們既不愿在王莽的新朝任職,在蜀又不接受征聘,潔身自好,守志不屈,是當時典型的“忠義”一流人物。又如在《范式傳》中較詳強地記載了范式與張邵篤厚的友情,是歷史上有名的“死友”。而陳重與雷義二人的行事,亦為特別重視友誼。兩人互相推讓被舉科名,在歷史上傳為佳話。這一類人物實際上也是可以歸入《忠義傳》的。再如張武其人,僅為對父母能竭盡孝道。又如彭修,年15,即能挺身救父而有名于時。這些人與其入《獨行傳》,不如入《孝友傳》更適合一些。其他不少人也是可以入《忠義傳》或《孝友傳》的,只是范書未立其傳目,就一并收入《獨行傳》了?梢姺稌显O《獨行傳》后,對后世還是有影響的。
       
    第四個是《方術傳》。上文已經提到《方術傳》是繼《史記》三傳而來。但《史記》尚無其名目。自從范書設置這一類傳后,歷代紀傳體史書的類傳中,絕大多數就均有這個類傳了,只是名稱不盡相同,有的稱“方伎”,有的稱“藝術”。名稱雖不相同,內容都是一樣,是記載那些具有醫術、占卜、星相等技藝的方術之士的。由于《方術傳》收入的人物比較多,內容分量重,所以分為上下卷,收入人物34名,附見者15人,共計49人。在這些人中,多為善于觀測星象、預卜吉兇者,還有具有神仙變幻之術者。只有少數醫藥學家,如名醫華陀,即名列其中。這個類傳所載的內容,雖以迷信成份居多,在今天看來多不足取,然而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氣和習俗。從中可以看出文化的崇尚。在我國歷史上,占卜吉兇禍福的活動,在殷商時代便已盛行,一部《易經》就是專講占卜活動的書。而求仙問卜之事,也很普遍。在秦始皇周圍,即有大批術士,為他求神仙不老之術,提供咨詢和服務。漢武帝頗好方術。四方術士聞風而至。東漢光武帝尤信讖緯之言。以此作為受命于天的依據。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由于最高統治者的好尚和倡導,在整個東漢一代,喜好天文、星象、占卜、術數之士甚眾,不少儒生也兼習風角、星算、推步等術。如名士樊英,同時還以善術數技藝著稱。朝廷每有災異,常詢問于他。東晉干寶撰《搜神記》一書,其內多載神奇怪異的人物故事。有關東漢人物部分,范曄均收入到了《方術傳》。這也說明當時這一類人物故事,流傳很廣,采輯起來比較方便,易于撰集成書。在我國整個封建社會時期,由于科學發展程度的限制,迷信色彩很重的占卜、星象、神仙方術等,一直很盛行,因此反映在史書中的《方伎》,也就莫可或缺了。但在內容方面,記載醫藥的圣手名家逐漸增多,相對說來,記載神仙術士的迷信傳說,乃不斷減少。今以《明史•方伎傳》和范書《方術傳》比較!斗叫g傳》所載的49人中,善醫術者不到10人,而《方伎傳》的26人中,記善醫術者卻占了16人。由此可見《方術傳》在內容上的大致變化。
        
    第五個是《逸民傳》。所謂“逸民”,就是指隱居不仕的那一部分人,也稱“隱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有知識,有節操,但是都不愿做官,或者是雖任過官職,最終還是辭退隱居了。這些人既有共同點,但具體情況又是千差萬別的。范曄在《逸民傳序》中這樣表述他們:“或隱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蜢o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蚬杆滓詣悠錁,或疵物以激其清。”由于這一類人的共同特點是退隱,所以范書以后各史,多稱《隱逸傳》,只有《齊書》稱《高逸》,《梁書》稱《處士》,《魏書》稱《逸士》而已。為什么范曄創設這個類傳后來史家都繼之而不絕呢?這就說明是封建統治者政治上的需要。封建史家為這一部分人樹碑立傳,加以稱頌和表揚,事實上也就是對封建統治者贊頌?鬃釉凇墩撜Z》中早就說過:“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因此,在封建社會中,能夠注意提拔逸民的君主,就被認為是賢明的君主,在地方官吏中能尊禮逸民的人,也是可以提高本人的官聲的。這樣一來,逸民本人的身價也就提高了。因此爭做逸民者就大有人在,為逸民立傳也就代有其人了。
       
    本來作為逸民或隱逸者來說,他們多數具有豐富的學識,高尚的修養,又不汲汲于名利。對于封建統治者來說,他們的存在,既不會影響統治地位的鞏固,甚至還可以利用他們來收買人心,籠絡群眾。但是在范撰《逸民傳》中,也收入了幾個批評皇帝和官僚的隱士。這是其他《隱逸傳》中所未見的。如在《漢陰老父傳》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延熹中,漢桓帝出游,抵達沔水邊時,當地的老百姓都來看熱鬧,但是有一位老翁卻不去,仍在田間照常勞動。尚書郎張溫感到很奇怪,就派人去詢問他為什么不去看熱鬧,老者笑而不答,于是張溫親自走到田邊去找老者談話。老者說:“我野人耳,不達斯語。請問天下亂而立天子耶?理而立天子耶?立天子以父天下耶?役天下以奉天子耶?昔圣王宰貢,茅茨采椽,而萬人以寧。今子之君,勞人自縱,逸游無忌。吾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觀之乎!”這種公開指責當時的皇帝奴役百姓、縱情游玩為可恥的言論,代表了廣大被剝削被壓迫者的心聲。范曄把這種史料收入到《逸民傳》中來,說明他多少帶有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心境。由于范氏是私人修史,所以顧忌就少一些。后世紀傳體史書多為官修,許多不利于官家的話,自然就不能隨便說了。
        
    第六個是《列女傳》。范曄把在德才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婦女單獨建立類傳。這是《史》、《漢》所沒有的。在他之先,西漢劉向曾撰《列女傳》,但那是作為專著以單獨成書的面貌出現的。在紀傳體史書中設婦女類傳,乃從范曄始。劉、范二氏之書在體例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就內容而言,卻有共同之處,即采錄的范圍比較廣,注意到了各個方面的婦女人才。因此,《明史•列女傳序》中說:“劉向傳列女,取行事可為鑒戒,不存一操;范氏宗之,亦采才行高秀者,非獨貴節烈也。”重才學德行,不專主節烈。這就是劉、范二人著書的宗旨。后世所立的列女傳,事實上既狹隘,在社會生活中也無積極意義,只不過為維護封建禮教的陋習而已。范書的《列女傳》所收的17人,內容是比較廣泛的:有以才學著稱的班昭、蔡文姬,有孝女曹娥、叔先雄,有安貧樂道的鮑宣妻,有事姑至孝的姜詩妻、樂羊子妻,有貞節自守的劉長卿妻、皇甫規妻等。本來要是照劉向《列女傳》的規范,賢德的后妃也是應當收入的,但是范書已設有《皇后紀》,《列女傳》中就不重復了。自從范曄在《后漢書》中設《列女傳》后,后來的紀傳體史書,絕大多數沿設這個類傳,且份量在逐漸加重,但內容卻日漸狹隘。例如《新唐書》為書一卷,收入47人,而《明史》則為三卷,收了266人, 到《清史稿》則為四卷,收入的人數竟達到616人。人數雖眾,內容僅限于節烈一端,其意義是不足取的。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范曄所新設置的七個類傳,除《黨錮列傳》以外,對后世史家影響是比較大的。多數類傳都為后來的史家所沿襲。從歷史編纂學的角度看,范曄所撰的《后漢書》雖比不上司馬遷所著《史記》那樣,創立紀傳體史書的宏規,也沒有如班固撰《漢書》那樣,建立紀傳體斷代史的范例。但是在完善紀傳體斷代史方面,卻作出了較大的貢獻。這主要表現在類傳的設置!妒贰、《漢》類傳比較少,一方面是社會歷史現實反映還沒有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還沒有顧及到這些方面。例如劉向在西漢末寫了《列女傳》,《漢書》為設置這一類傳是完全有條件的,而班固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又如儒林、文學的分別立傳也是有必要的,《漢書》沒有分立,到范曄才實現了這一客觀需要。從《后漢書》新增了七個類傳以后,紀傳體史書的類傳名目,大體上就齊備了。后來的紀傳體史書只在個別傳目有所增減外,基本固定下來了。

    在本紀方面,范曄將皇后入本紀,在后漢時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后妃臨朝稱制,不少皇太后實際上掌握了國家統治大權,與皇帝的地位是大體相當的。在以后的各個封建王朝,這種情況不存在了,因此,史家們把皇后入列傳,也就成為必然的了!痘屎蠹o》的設置及沒有為后代史家所繼承,正如《黨錮列傳》一樣,是范曄根據特殊的歷史情況而作出的決策,反映他在修史過程中的實事求是的精神!驹瓨祟}:范曄在歷史編纂學方面的成就】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華文史網 作者:崔曙庭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