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民間布袋戲的由來
2012/5/2 17:06:44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布袋戲,又稱“掌上木偶”,是木偶戲的一種,古稱傀儡戲。它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表演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藝術魅力,至今還在平陽民間傳承演出。
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在南宋初年即流入平陽。其時,由于北方金兵進逼,南宋朝廷即從臨安(今杭州)遷徙至溫州,大批木偶藝人也紛紛南下,布袋木偶戲隨之傳入溫州民間。當時平陽布袋木偶戲臺臺柱刻著一副對聯(lián):“漢陳平創(chuàng)造木偶,田元帥傳續(xù)至今”。唐代段安節(jié)的《樂府雜錄•傀儡子》條記有“西漢時陳平用傀儡解平城之圍”。又傳說唐末田元帥是臨安(杭州)鐵板橋頭人,在京城任元帥之職告老還鄉(xiāng),專門傳授木偶藝術,是江、浙、閩一帶木偶傳入的始祖。因此,那一帶木偶戲班都立田都元帥為木偶戲的祖師爺。
在平陽布袋木偶戲祖師爺田都元帥左右還立有金娘、銀女兩位女性祖師爺。據(jù)已故著名布袋木偶老藝人陳友三先生口述記錄及現(xiàn)民間布袋木偶老藝人黃長鳳和董光花兩位先生口述介紹:漢陳平媳婦金娘和女兒銀女,整天在布機上織布,疲倦了容易困著。為了不困著,姑嫂二人邊織布、邊說、邊唱,雙腳踏布機活動板,口唱、手織、腳踏,覺得很有節(jié)奏感,又在布機腳踏板安上鑼槌、鑼片,隨著踏板上下活動,敲打著大鑼小鑼。后來在懸系傀儡的啟發(fā)下,二人把家父陳平創(chuàng)造的懸系傀儡卸下傀儡的下身部分,用手指套入傀儡頭和兩手,比比劃劃覺得很有趣。在布機上休息時,用雙腳敲打鑼鼓,用手表演木偶,二人自編故事,有說有唱。機房里一片熱鬧聲,吸引了周圍群眾前來觀看。陳平看了姑嫂倆的聰明才干,即幫她倆設計了一個布袋臺,一張小方桌大小,周邊蒙布,只留一舞臺框口,人在里面操作,用雙腳踏動跳板敲打鑼鼓,雙手表演木偶,逐步形成了布袋木偶戲。以后傳入宮中,又流傳到民間,一直延續(xù)至今。所以布袋木偶藝人立金娘、銀女為布袋木偶的祖師爺。
關于平陽民間布袋戲的源流,一些布袋戲藝人還另有一說。因平陽北港及蒼南靈溪一帶均講閩南方言,又稱“福建話”,而單檔布袋戲的演出亦均講閩南方言(解放后成立的平陽布袋木偶劇團改講溫州京白,也稱“溫州官話”),傳說布袋戲在明朝萬歷年間隨福建移民引入平陽。它的演出活動區(qū)域均是講閩南方言地區(qū)。這一傳說也不無道理,但無佐證。所以,平陽布袋木偶戲的源流問題,仍需專家研究考證。【原標題:平陽民間布袋戲的由來】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溫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