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的那19個同伴
2012/5/2 17:18: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櫓檣空大隨人轉,稱錘雖小壓千斤。 利錐不與囊中處,文武紛紛十九人”,這首不知什么人寫的七絕,是稱頌戰國末年那位“脫穎而出”,靠膽量和口才說服楚王出兵救趙的平原君門客毛遂的。
兩千多年來,毛遂的大名被廣為傳頌,即使到了今天,也被當做“人才抓住機遇”的典型,在勵志書中火了一把又一把。至于他那19位據說文武雙全、卻在平原君和楚王談判時不敢登臺的同行伙伴,則要么被忽略,要么如文首那首寫得不算太高明的七絕一般,被當作了肥皂劇主角毛遂的龍套甚至反襯。
也不能怪后世文人們偏心、欺負人,這癥結可是毛遂自己種下的:《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里明明白白地記載著,平原君和楚王談判成功,按慣例歃血為盟時,毛遂一面招呼19個同伴登臺歃血,一面淡淡說了句“君等可謂因人成事者”,意思是,要沒俺毛遂,你們各位那就得白跑一趟了。
一個一直沒能給放進“穎”也就是布袋子里,沒撈到脫穎而出機會的供職者,突然得到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發出了此前從未發出過的光芒,得意一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歃血臺上那句話,說得未免小家子氣了。
當時的“國際形勢”是秦國一家獨大,其它六國一方面明知惟有合縱抗秦才能圖存,另一方面又惟恐別國不出頭,自己貿然摻和引火燒身,所以不管怎么扭捏,最終派援兵是一定的,派得不爽快也是一定的,要么遲遲發兵、緩緩行軍,要么屯兵境上,坐觀成敗。平原君并不是只向楚國求救,另一路向魏國求援的既不是平原君本人,也沒聽說過什么“文武紛紛”,可晉鄙的10萬魏軍還是開了出來——不肯進兵那是另一碼事;毛遂又是拔劍又是演說,把一臺子的楚國人、趙國人都涂了紅嘴唇,可求來的這支楚軍也還是一慢二看三通過,直到信陵君竊符救趙,秦軍敗退解圍,也沒能及時趕到——如果信陵君晚到仨月,這支楚軍也還是會“剛好遲到”,信么?
明白了這些道理,就該清楚毛遂的作用其實不過如此:他不跳出來,信陵君一個人跟楚王泡蘑菇,這支援軍也還是會出發的,只是會晚不少日子;他跳出來,這支援軍也還是很難按時到達,因為楚國就沒打算跟秦國玩命。借這個外交舞臺,為自己贏一個閃光的機會,原本是不錯的,但當眾得意忘形,還譏諷同伴,就顯得有些猥瑣了——您沒看出楚軍這“一定會出發、一定會遲到”的小算盤,那19位同伴中,難道就連一個看出來的都沒有?
再者說,19位伙伴涂紅嘴唇是“因人成事”,他毛遂就不“因人成事”?他們出使楚國并非尋常意義的外交訪問,而是在幾十萬秦軍包圍下的求救行為,是一場風險極大的突圍行動,沒有這19位文武雙全同伴的計策和努力,他們一行人如何能突破重圍,擺脫盤查和追兵,安然地從河北的邯鄲,一路抵達位于安徽壽春的楚國新都?趙國剛剛慘敗,平原君有求于人,救趙敵秦非同兒戲(楚國剛給秦國打得連都城祖墳都丟了),平原君能在短時間里和楚王見上面,談上判,19位文武雙全的門客,必然為此付出了艱辛努力,可以說,沒有這19個人,毛遂能不能走到歃血臺下都是只有天知道,那句“因人成事”,可謂適暴其短,讓這把一不小心被扔進布袋子里的錐子剛露了個尖,又一下把自己狹隘的胸襟,淺陋的見識暴露無遺。
不過話說回來,野史、小說和戲文上對毛遂的吹捧固然偏頗、夸張,但這些文字對平原君一邊倒的鄙視,卻是一點不偏頗、半點不夸張,實在是很有道理的。
趙國固然是國王的,但他是國王的親弟弟,最主要的執政者,說他是趙國的CEO怕是半點也不夸張;他號稱三千的門客都是領他的工資兼福利,聽命于他一個人的領導,人事權、管理權都集于他一身,這些人敢來投奔號稱“戰國四大公子”、以“養士”出名的平原君,就仿佛今天去跨國名企求職的應聘者一般,對自己必定是有幾分自信的,濫竽充數的大忽悠不能說沒有,但有一技之長的專才應該是多數,多才多藝、出類拔萃的頂級人才,估計多少也有幾個。照理說,如此眾多的人才,誰能做什么,誰不能做什么,他應該有個基本了解,不至于兩眼漆黑,半點摸不著頭緒。
可從去楚國求救這件事上看,他對手下這些人才資源的了解著實有限。
臨行前選拔人才,一般人只看到毛遂的抱怨,對這位后來大出風頭的人物沒能放進布袋子,多少有些抱不平,可仔細琢磨就該發現,其實沒機會進布口袋的又何止一個毛遂?【原標題:毛遂的那19個同伴】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