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墓在滕州南
2012/5/2 17:25: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許多人都知道“毛遂自薦”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當然就是毛遂本人了。殊不知,毛遂不僅為后人留下了“毛遂自薦”這一佳話,還留下兩個至今常用的成語“毛遂自薦”和“脫穎而出”。
毛遂(前285年———前228年),戰(zhàn)國時期薛國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嶄露鋒芒。然而,公元前257年,機會來了。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中濃筆重寫毛遂自我推介的過程,毛遂“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震,獲得了極高的贊譽。打那時起,毛遂的超人才智和膽略為世人所賞識,這種在別人不了解才識的情況下,勇敢地站出來自己舉薦自己的行為,被后世稱為“毛遂自薦”。從此以后,“毛遂自薦”、“脫穎而出”等成語流傳千古,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勇于挑戰(zhàn)自我,善于突破創(chuàng)新,敢于承擔責任,積極實現(xiàn)人生價值。
毛遂名揚四方,婦孺皆知,但毛遂的墓地卻鮮為人知。據《滕縣志》記載“毛遂,薛人也……后卒葬于薛。”古代薛國,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zhèn)。毛遂墓地就位于官橋鎮(zhèn)西南部、京滬鐵路西側約50米處。原址在官橋火車站票房處,位于薛國故城北城墻約350米處,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11月建設津浦鐵路時遷往道西50米。1957年首次文物普查見有明代和民國初年碑碣各一通,“文革”中被毀。1991年春,官橋鎮(zhèn)人民政府重修此墓,同年秋完成,墓為穹窿頂式,前方立有著名書法家王學仲所題“毛遂之墓”碑,兩側各有兩通側碑。1992年完成青磚小瓦的圍墻和大門建設,1998年夏又在墓前建設一座冒尖碑,高5米,錐形,四面書有大字“毛遂自薦”,臺階高—米。其墓地約0.3公頃,建筑面積30平方米。1977年被滕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山東省旅游局和滕州市旅游局公布為“名勝古跡”對外開放旅游景點。
今年9月22日,我曾專門探訪過毛遂墓地。它靜靜地坐落在鄉(xiāng)村一隅,圍墻高聳,大門緊閉,門上有“鐵將軍”把守,好在門是由鐵柵欄做成的,從縫隙中可以看到里面的大體情況。只見墓園內雜草叢生,楊樹初栽,有碑刻數個,松樹多棵,一片荒蕪衰敗的景象,估計人跡罕至。雖然后人對毛遂的身后事如此草率不恭,但毛遂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文化遺產卻熠熠生輝。他若九泉下得知,也定會深感欣慰。試想,多少帝王將相,達官貴人都化為塵土,連個姓名都沒有留下,而他本是平民百姓,由于偶然的機緣被推上歷史前臺,卻被后人銘記了二千多年,是多么地了不起。【原標題:毛遂墓在滕州南】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 劉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