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探尋比干之死

2012/5/2 9:47:44 點擊數: 【字體:


    記載比干死因最早的書是《尚書•周書》。那上面說:“今商王受,狎侮五常;牡「ゾ,自絕于天,結怨于民,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古今文尚書全譯》,江灝、錢宗武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剖賢人之心”這5個字似嫌模糊和籠統。因為殷有“六七賢圣”(明崇禎福建道監察御史孫徵蘭所書殷朝六七賢圣君故都碑文),紂王剖的到底是哪一位賢圣的心,為什么要剖賢圣的心呢?都沒有說清楚。

    到了《史記•殷本紀第三》上面,就記得較為詳細了:“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太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這段文字中,才正式將“賢人”指為殷比干。

    明人許仲琳所著的《封神演義》是根據《武王伐紂平話》又摻進去許多民間傳說而成的帶有很多虛構成分的神怪小說。書中把紂王剖比干之心這件事描繪得更加精彩絕倫,煞有介事。后來,又有許多向官的民間傳說也都是從《封神演義》這部書中衍生出來的。

    看來,比干的死因基本上出自《尚書》、《史記》、《封神演義》以及民間傳說。我們用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來分析比干之死,就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疑竇。

    我們先簡略了解一下《尚書》、《史記》、《封神演義》在敘事上的真實性。《尚書》最早只叫《書》,漢代才稱《尚書》。《尚書》原有3240篇,孔子刪為140篇!妒酚•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34年丞相李斯奏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可見,《尚書》經過秦火和秦末的戰亂,所存原文已經寥寥無幾了。以后的所謂《尚書》,據史學家考證,都屬秦末和漢代的儒學門徒們偽造出來的,并非真正的《尚書》。故《尚書》又稱《偽孔傳》(見《古今尚書前言》)。因此,書中的許多東西都是以孔子的觀點站在周人的立場上說話的。難怪書中特別是對殷末周初的敘述,以頌周罵紂者多,揚紂抑周者少。

    同樣,一部作為中國紀傳體通史的鼻祖《史記》,其中所用材料“殘缺蓋多”(《史記索隱后序》)。大概司馬遷編寫此書時,由于搜集資料艱難,為了急需,只好“訪尋異聞,以成其說”(見《史記索隱后序》)。而且,有些只能是“得之于名山壞宅,或取之于舊俗風謠。故其殘文斷句,難究詳矣”(《史記索隱后序》)。

   《封神演義》基本上“是一部神話小說,它所寫的是殷周斗爭,但并不符合于史實,其人物和情節,都是幻想出來的”(《800種古典文學著作介紹》,黃立振著。中州書畫出版社1982年版)。魯迅先生也批評《封神演義》“其根柢,方士之見而已”(《魯迅全集》1987年版第八卷)。書中荒誕的成分多,經不起考證。比如,民間傳說根據《封神演義》中比干之死又衍生出比干被剖心后去殷都朝歌以南百余里的心鄉安心之事,完全是后人附會的。據《新鄉縣志》記載:“至周初,新鄉這個地方屬西周王朝管轄,稱鄘。至隋,并入獲嘉,稱新電鄉,后歸汲郡,改稱新中鄉。之后,又改稱目今的新鄉。”看來,比干被剖心時,還沒有“心鄉”,比干怎么會去“心鄉”安心呢?

    比干是否因“犯顏直諫”而惹惱了紂王才遭到殺身之禍的呢?

    比干作為一個紂王朝的股肱大臣,又是紂王的叔父,在輔佐紂王時,理所當然地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運籌軍國大事等大政方針上。但從《史記》特別是《封神演義》和有關民間傳說中可以看出,比干卻是聽信了別人對紂王的流言造謠中傷后(特別是紂王的私人生活方面),竟然不加調查和研究,憑著一時的感情沖動,就輕率地去找紂王發難。

    比干都聽到了些什么話呢?

    原來,這些流言都來源于紂王的反對派微子啟、箕子等人。他們說,紂王自成為國君后,晝夜酗酒淫樂,不聽別人的勸告,近女人,遠賢臣,濫殺無辜。這樣下去,我們殷商就要完蛋了!

    如果當時比干理智、清楚、不糊涂,他很快就能夠辨別出這是一種不利于君臣團結的誹謗之言,是不能輕易相信的,為什么呢?就拿酗酒來說,殷周時代,酗酒是一種時尚。《詩•豳(音賓)風•七月》:“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詩•小雅•魚麗》:“魚麗于罶(音留,捕魚竹簍),鲿鯊(音嘗沙)。君子有酒,旨且多(《詩經直解》,陳子展著。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據專家考證,那時的酒的濃度并不高,人們飲酒多數是為了解渴。因此說紂王淫樂,純系誣陷之詞。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比干被紂王剖心的時間問題。按《尚書》和《史記》所載應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進攻朝歌之前。然而,現在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衛輝市北郊比干廟前所塑的比干像上鐫刻的比干卒年卻為公元前1029年。這就是說,武王姬發攻克朝歌,紂王自焚之后又過了17年,比干才死去。因此,所謂的“紂王剖比干之心”純屬有意誣陷紂王的讕言。

    紂王是否真是一個非常殘暴的人?

    紂王執政之初,已埋下嚴重的隱患,也就是繼位問題。按照當時的王位繼承法,是父死嫡子繼,兄死無子弟繼。但因帝乙的長子微子啟“母賤,不得嗣”(《史記•殷本紀第三》,司馬遷著。中國書店影印版1988年)。微子啟未能繼承王位,便耿耿于懷。于是就常在朝中散布誹謗、誣蔑紂王的言論。如他對少師、父師(殷商輔佐君主的官,一說為太子的老師)說:“少師啊,殷商在我們這一代就要滅亡了,怎么辦!”(見《古今尚書•商書•微子》)微子如此囂張地在人們中間散布不利于紂王為政的言論,但是,紂王看在兄弟情分上沒有治微子的罪。微子又在周人進攻朝歌的前夜,秘密派人去西周請兵(《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陳晉著。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紂王又忍了下去,始終沒有懲處微子。后來,微子自知有罪,偷偷逃跑了。

    對于周文王姬昌,紂王同樣采取懷柔政策。姬昌時代,周作為殷一個屬國,竟然悄悄將其疆土擴展到離殷都朝歌以西百余里的黎地,對殷已經構成了很大的威脅。但紂王只是將姬昌囚禁了一段時間,又將其放還,并沒有處死他。

    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出,紂王是一位“資辨捷疾,聞見甚敏”,非常有才干而且寬宏大度的人。

    試想,這樣的一位國君,怎么會輕易動手殺死自己的叔父呢?所以,比干之死,應當和紂王無關。

    那么,現在朝歌城內的摘心臺的名字又是出自何因呢?原來,此臺上古有摘星樓,傳為紂王所建。因其高,故名。“摘心臺”是后來的名字。這個名字大約和《封神演義》有關。許仲琳為了污辱紂王,將“心”和“星”混為一談了。因此,“摘心臺”的存在并不能作為比干被紂王摘心史實真實性的憑證。

    比干既非紂王所殺,那么,比干的真正死因是什么?死后葬在何處呢?

   《史記•殷本紀》上說:“武王于是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同拒)之牧野……紂兵敗……武王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可以看出,周武王是在攻下紂都朝歌之后,才抽出時間來修葺比干墓的。

    這里又有個問題,即武王為什么會在牧野之戰后“封比干之墓”呢?原來,比干是武王的親舅父!对•大雅•大明》上說:“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四書五經•禮記•第二卷•檀弓上第三》。中國書店影印1985年版)。”殷商摯國的女兒,曾從殷的近畿出嫁到周邦,做了周人的新婦。她和丈夫季歷(古公亶父第三子)生了文王。史學家顧頡剛考證出《周易》卦爻辭中的“帝乙歸妹”即帝乙(紂王之父)將妹妹嫁與周文王的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在其《西周史》中也說:“文王的母親已是商人女兒,文王母、妻均來自商室(《西周史•商周間的關系》,許倬云著。三聯書店2001年版)。”

    比干作為周武王姬發的舅父,見到外甥發動的不義戰爭,挺身而出,或去牧野進行斡旋,而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比干死于激烈而殘酷的戰場上,這完全是有可能的。牧野之戰結束后,周人才發現了比干的尸體。姬發只好先草草將舅父的尸體埋葬。當朝歌告破,整個戰事停息,才修葺墳墓安葬比干。目前比干墓的地理位置,按照3000年前的時空來推測,應該是在當時的牧野戰場上比干以身殉國之處或其附近。現在比干墓所在之地或許正好如此。

    這有可能才是比干的真正死因。【原標題:探尋比干之死】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鶴壁日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