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精神一脈相傳
2012/5/2 10:01:08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不久前,記者從被譽為“國神故里”的衛(wèi)輝市向北出發(fā),順著寬闊的比干大道,很快來到頓坊店鄉(xiāng)比干完全小學。此行的目的就是探尋比干精神的人文足跡。
比干小學位于比干廟村東,臨比干大道,座北朝南。學校占地近10畝,是頓坊店鄉(xiāng)最規(guī)整、條件最齊備的完全小學之一。距比干小學西不足200米處,便是國家4A級人文景區(qū)——比干廟。
說起比干,在衛(wèi)輝是婦孺皆知的。國神比干是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比干輔佐商朝三代君主,有“三代孤忠”之稱,是殷紂王的叔父,也是紂王的老師。比干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據(jù)《史記•殷本記》載:殷紂王的叔父比干,為人忠耿正直。他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常常直言勸諫,后紂王怒而摘其心。周武王滅商后,封比干壟,壟為國神。
比干小學校長姬海波介紹說,比干廟是中國第一座墓廟合一的建筑,始建于北魏。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建筑群為明代弘治七年重建的。其中這里最珍貴的一塊碑是位于比干墓前的“孔子劍刻碑”,碑文只有4個遒勁的古字“殷比干莫”,據(jù)考證當年孔子親率弟子臨墓憑吊,揮劍刻下“殷比干莫(古時莫、墓通用)”4字,立石于墓前。
比干小學的前身是比干廟中心學校,具體建校年月不詳。據(jù)村里年長者回憶,建國初期,比干廟中心學校建在比干廟院內(nèi),是一所中小學一體的學校,附近四所村莊的中小學生都在此上學。
1987年,為了更好地保護比干廟文化遺址,比干廟中心學校搬出比干廟,原初中部搬到附近的軍屯村,小學部留在比干廟。1992年小學也遷到廟外的學校內(nèi)。2001年,愛國商人林輝陽先生來到比干廟祭祖時,看到比干廟村小學辦學條件簡陋,便慷慨解囊,捐資25萬元,在比干廟村東興建了比干小學新教學樓。后當?shù)卮逦只I資建設了圍墻、大門、旗壇等。比干廟小學于2002年搬入新校址。2003年秋,軍屯中心校也遷入比干小學,成立比干完全小學。
比干小學一直注重利用比干的愛國精神及堅持正義和真理的精神,對學生積極進行“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正義凝聚力”的教育,倡導“為中華之富強而讀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文化氛圍的熏陶加上思想品德的教育,該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普遍較高,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批品學兼優(yōu)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
一陣風兒吹過,校園里高大的楊樹發(fā)出“嘩嘩”聲。記者回頭看看比干小學,雖然規(guī)模小,但校園整潔衛(wèi)生,校園充滿人文氛圍。這不正是我們當前正在積極發(fā)展的農(nóng)村基礎教育的縮影嗎?【原標題:比干精神一脈相傳】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教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