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 “許衡不食梨”
2012/4/18 11:13:5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元朝戰亂時期,有一群書生在路上逃亡,正是大夏天,他們又饑又渴,看到路邊有一棵梨樹,眾人上去哄搶,只有一個人不動,別人問他為何不吃,他說:‘梨樹無主,我心有主。’后來這個人成了元朝國子監的大學士。事雖小,自己能把握住,也就是修身了。”這是“許衡不食梨”的故事。講故事的人是孫大午,河北大午農牧集團的創始人、監事長,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民營企業家,聽故事的人是大午集團的全體干部和業務員。
借歷史故事來讓大家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孫大午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多少次了,因為從《論語》中得來的這個道理,他已經講了十幾年。在中國企業家中,孫大午是非常獨特的一分子。當無數中國企業家希望從韋爾奇、沃爾頓那里借鑒管理方法時,孫大午卻一直在向兩千年多前的孔子學習管理智慧,樂此不疲。他從1992年起就把《論語》變成了管理企業的一大利器。每個月開會,他都為員工講《論語》中的一兩句話,聯系歷史故事、日常生活和最近的工作,引導大家一起學習和討論,這個月講“君子周而不比”,下個月討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97年的時候,他在企業里建起了敬儒祠,孔子手持書卷,屹立正中,左右兩邊分別塑孔子的徒弟子貢和子路的像,他們后面的墻壁上大書一“仁”字。初一十五的時候,常有員工和附近的村民自發來敬儒祠致敬。2005年,企業員工增加到1,000多人,每月把大家集中到一起學習《論語》已不太現實,他又給每個員工發了一本《論語》。那個時候,正是西方的管理暢銷書《從優秀到卓越》風靡全國的時候,剛剛出了第二版,中國的經理人幾乎人手一冊。孫大午卻堅持著“先學做人,再學做事”的想法,怎么做人,沒有比《論語》更合適的“教材”了。他還將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寫進企業文化,這在中國企業家中獨樹一幟。“我是一個儒家文化的實踐者,也是儒家文化的受益者。”孫大午這樣告訴我們,神情篤定:“最大的一點受益是,人們因德得利,企業的發展很健康,也很快。還有一個受益是,人們的精神面貌非常祥和,知道孝順父母,知道對子女負責,并進而對社會負責。”
孫大午并不是特例。日本著名的實業家澀澤容一在他的《論語與算盤》一書里,大力反對所謂經濟活動與倫理道德不相容的觀念,以自身的行動證明,“遵循《論語》的箴言進行商業活動,能夠生財致富,”并告誡其他企業家,“真正的謀利而不以仁義道德為基礎的話,那么就絕不會持續久遠。”孫大午并不十分了解澀澤容一,但他用22年的時間證實了相同的結果:“企業辦了22年,我覺得中國文化用于企業管理是非常有效的。我們的企業之所以能健康地發展,儒家文化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它跟西方的管理也是相通的。”【原標題:有感于 “許衡不食梨”】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華網 作者:武警巴彥淖爾支隊 楊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