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驗的河圖洛書 思想
(一)關于對河圖洛書作為事物本原、律歷本原的詮釋。
古人認為豐富多彩的自然界,無論如何多變,如何錯綜復雜,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構成,稱“五行”。朱載堉認為五行來自河圖中的“自然相合之數”。他說:河圖者,其天地對待之數乎:以天一處于北,則地二自然處于南;以天三處于東,則地四自然處于西。四位既定,則天五自然居乎中。中也者,四方所取正也。六與一合,六即一、五也;七與二合,七即二、五也;為八、為九者,三五、四五也。四方既正,則五五相比,十復居于中矣。此皆自然相合之數,五行之所以生成也 。同時認為,五行又來自洛書中的一系列“自然相比之數”。曰:洛書者,其參天兩地之數乎:陽生于下而左旋,陰生于上而右旋。陽數則參天。參者,三也。自一三如三,三三如九,三九二十七,本文無十,故去其二十而言七。三其七為二十一,去二十則一復處于下。陰數則兩地。兩者,二也。自二二如四,二四如八,二八十六,本文無十,故去其十而言六。二其六為十二,去十則二復處于上。過此以往,積數萬億皆不越乎此。八位既定,則五數自然居乎中。中也者,是亦八位所取正也。以一加五,則六在一后;以六加五為十一,去十,則一在六先。以三加五,則八在三后;以八加五為十三,去十,則三在八先。以至四九、二七,亦莫不相互加益而為先后也。此皆自然相比之數,亦五行之所以生成也。
這里,朱載堉的思想明顯是來自《易傳•系辭》。《易傳•系辭上》將一三五七九稱為“天數”,將二四六八十稱為“地數”。 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的結合,是天、地之數相配,其數為五。朱氏所以要強調“五”,是因為“‘五’和‘手’(手指有五)聯系起來所表示的數量之多”, 即五行也。引申為天地相合產生萬物之意,故朱載堉才有河圖洛書中數的變化產生五行之理論。
古人不僅認為自然界是由五種基本元素構成,而且認識到陰陽是推動自然界運動的兩大最基本動因,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朱載堉認為河圖洛書不僅“負陰抱陽”,而且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最好體現:“蓋一切萬事不離陰陽,圖、書二物則陰陽之道盡矣。”
在朱氏看來,河圖洛書既能用數變化產生五行,又能完美地體現陰陽思想,是陰陽五行一體化的產物,應被視為萬事萬物之源。這樣一來,河圖洛書在朱載堉那里便具有了不可動搖的神秘性和神圣性,成為認識、研究一切事物之準則。律、歷數之多少須根據河、洛二書而定,亦即樂律、歷法的生成與運行,須與河圖洛書精神吻合,體現它們的陰陽思想。朱載堉說:夫河圖洛書者,律歷之本源,數學之鼻祖也……。河圖龍發,所以通乾而出天苞;洛書龜感,所以流坤而吐地符。……。故律歷倚之而起數。
以此為理論并結合《周易》學說,朱載堉論述了樂律中的所謂“天地陰陽四方之聲”,先看他制作的兩幅圖 :朱氏稱左圖為“天地生成自然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