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樣一個謀略高深的重要人物居然在之前一直深深的隱藏,讓人深思不少。在一部小說里面沒有著墨的人,一般是因為其事跡與小說線索無關才略過。但是如此重要的人物,除劉備、曹操、孫權這樣的一等一主角外,其他如周喻、諸葛等各方的首席謀臣,也是均未在先前詳細的交代,恐怕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畢竟要給主角讓位。因此不等于司馬懿之前沒有什么作為。
但是,諸葛、周喻未出場之前還是因為年輕,沒有什么戰功也隱居在下,司馬懿一呈現已經是重臣,憑借的什么呢?
而且,司馬懿為什么要遲遲等到三國的后半部分才登場亮相,而且地位之高,不亞于諸葛之于蜀,周喻之不于吳,偏要等到曹操過世,曹丕登基稱皇之后才出現呢?
顯然之前,司馬懿絕對不是默默無名的小人物,并且絕對立下相當大的戰功。從繡像繪畫上看,當時的司馬懿已經是個老人,年紀即使不在諸葛之上,也不見得次之。
真實的歷史往往是掩藏在字面之下的。小說里面沒有說的并不等于沒有,而且可能更為驚心動魄。讓我試著用想象去揭開歷史故事。
司馬懿的計劃——運籌帷幕
有句話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蓋這家人上至老父司馬懿其實都是充滿了反心想做皇帝的。而司馬懿真正的計謀,卻很少被人提起,此人可能在投效曹家之始,已經盤算好自己的人生宏圖了。那就是:
(1)投效曹丕,放棄在曹操面前立功,這也就是作者沒有在三國前部分提及司馬懿的原因。老家伙幫小子去了,這是三國演義不是曹家家事所以不用累述。
(2)輔助曹丕上臺,獲得舉國兵權,鞏固勢利。這時候的司馬懿走上了前臺。
(3)待到勢利穩固,司馬家族控制了魏國,則是舉事的時刻到了。但是司馬懿也許知道,這個時候的自己已經老了,剩下的要靠自己的兒子們去完成了。
所以司馬懿的計劃或者說規劃,不僅貫穿自己的一生,更是考慮了整個家族的未來。
為什么這么說呢?道理是什么?
曹阿滿用人一向多疑,曾經帶劍睡覺,夢中殺人,種種事例不枚勝舉。在用人上面,連本無反心,卻因為聰明過人的楊修都被砍了頭。而司馬懿這樣的極洞悉心計的人,曹操應該不可能看走眼。
因此,曹操不會對司馬懿進行重用,甚至有可能進行排斥打壓。但又賴于司馬懿的能力,有一定利用價值,更重要的是,司馬懿不是象楊修那么只是智商高而缺情商的人,也知道如何在多疑的曹操面前保護自己,才不至于走上楊修的凄慘路。
同時,隱忍的司馬懿絕對沒有忘記如何去規劃自己的前途,就象諸葛先生在草廬也能完成他的隆中對一樣,司馬懿也制定了自己的遠大計劃。那就是投效曹丕,做未來皇帝的門下之徒。這有一定的賭博性質,在那樣的情勢之下,放棄短期利益,在曹操面前韜光養晦,依靠自己的眼光看準了誰將是未來的主子,甘心下來,放棄在曹操面前立下功勞的機會,而為曹丕出謀劃策。因為他知道,在曹操面前絕對會因為功高蓋主掉腦袋的。
而曹丕絕對也是不甘心失去自己長子繼承法統的地位,但是當時其幾個弟弟也是不好惹的角色,一個擁有兵權,一個因為才華深得曹操賞識,曹丕的地位看起來也是岌岌可危的。曹操的猜疑性格也導致他對自己的兒子們沒有出現某種傾向的偏頗,子弒父的先例他絕對是一直忌憚的。這就必然造成幾個兒子對自己的前程也沒有把握。
兩個有野心的人碰在一起,曹丕和司馬懿自然達成了合作意向。只是司馬懿的眼光還更加長遠,要依靠這個長子提高自己地位,利用自己的能力,做到象曹操那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后再行逼宮,獲得國家的統治權。
可以說,在三國里面,最為用心計的人倒是司馬懿,沒有人象他那樣為自己規劃出了如此長的路子,一步一步的順利實現,并且最后取得了成功,直到三國歸晉。曹操也許和他有一拼,兩個人的篡權經歷何其相似。曹操也是借投靠權勢才發家的,但是曹操最后的魏國也是被司馬家族搶走了的,說明曹操的規劃只在于自己。而司馬懿,卻準備的更加長遠,起碼到了自己的兒子司馬昭,也安排好了如何奪權。
空城計的真相——智者的攤牌
而諸葛才華并不在司馬懿之下,但是這個人卻是心胸光明磊落的人,對國家一片忠心,特別是沒有司馬懿那樣的私心,諸葛的兒子均戰死沙場,自然也就不會為自己打算什么,也不說明他們兩人的智謀高下。
不是為公不為私的人,心機就沒有了。諸葛如果弄權,絕對不亞于司馬懿,有這樣的優勢卻不利用,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這個有情有義的諸葛才是值得千秋尊敬的人物,司馬懿則在歷史畫卷中被描述是一副奸相。為什么這么說呢?諸葛的空城計就絕對說明問題。
我們來仔細分析下空城計。
其實根本不是因為司馬懿說諸葛一生唯謹慎,才覺得空城是個圈套,而按兵不動,再退兵。其實這是兩個智者的攤牌。
因為諸葛早就看出了司馬懿的竊國計劃,他明白如果司馬懿殺了自己,蜀國立刻就會亡掉,那么身為擁有魏國全國兵權的司馬懿必然被架空和下野,那么直接導致司馬懿全盤計劃落空。這個時候的司馬懿羽翼尚未豐滿,一旦三國實現和平,或則魏統一天下之日,也就是他司馬懿的死期。有了諸葛這位強大的對手,才有司馬懿生存的必要,才有日后發家的資本。
諸葛便是看到了這一點,于是就賭上了一把,果然司馬懿放了諸葛這位老對手也是老朋友一把。可惜后人只看見諸葛的空城計,卻不知道背后的玄機,充滿了各種利害關系。
舉個簡單的推理,就算是滿城軍人,帶兵的人也是絕對不會放棄的攻城,哪次歷史上的攻城不是這樣?而且司馬懿的探子怎么就不可能給他起碼大致描繪下蜀軍的兵力分布。就算諸葛在城內埋伏了兵馬,其數量也應該不可能太多。何況司馬懿手頭正是其主力兵力,就算是硬碰硬也是不落下風的,何況面對對方的空城之勢,就算犧牲相當部分人員,又何妨呢,又能攻城又能俘獲對方的精神支柱諸葛孔明,更不用說蜀國的精英盡數的都在城里。
越是明白這一點,司馬懿就越知道,此戰必勝,蜀國也因此立刻必亡,而自己也自然劫數難逃,因此他要保存實力。
所以可以說明,司馬懿絕對不會是害怕中諸葛的埋伏才退兵,他很清楚是怎么回事情,這就是諸葛的攤牌。司馬懿有自己的底線的,所以退兵,再做打算,寧愿自己背負上失誤的責任。一個人能夠如此的隱忍,確實非常不簡單,最后果然贏得了整個天下。
空城計,是專屬于諸葛和司馬懿的,兩個智者聯袂演出了將近2000年前就呈現的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博弈,確實精彩。
三國歸晉
所以整個三國倒是象司馬家族的發家傳記。只不過這個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后。小時候看那套三國連環畫的都記得,在封底有每本的標題,最后一則就是“三國歸晉”。誰也不知道,自己在書里看見的那些英雄好漢,最后到底是怎么輸給了那個一直沒有露面的“晉”,心中頗是不甘。
但是仔細推理下來,卻發現,真正的羽扇綸巾,運籌帷幄之中的卻是司馬懿,其他的都做了司馬懿的棋子,其他的都灰飛煙滅了。至此中國進入了西晉,然后東晉。而東晉的歷史雖然在歷史上不夠重要,但是仔細推理下,人們如此注重個人享受,書法、游山玩水、斗富這樣在現代看來十分小資甚至糜爛的事情,也足夠說明晉這個朝代的經濟相當昌盛,這一點相當了不起.
司馬懿和他的司馬家族,運用一種謀略,算計出了天下,同時又不象三國那么短命,而且開創了后世300年的風流,可惜在歷史帷幕中始終被掩蓋下去了. 【原標題:司馬懿:智者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