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列傳四 百里負米漫談子路
2012/4/26 15:51:3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徒,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再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說罷淚流兩行,唏噓不已。孔子贊揚道:“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真孝子也。”
從子路背米奉雙親這件事事,我們可以感受到,孝無分貴賤,上自天子下至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計千辛萬苦,你都能曲承親意,盡力去做到。子路為了讓父母吃到較好的食物,不計勞苦,到很遠的地方負米、背著米回來,奉養父母。古人這種孝順父母之心,確實是我們現在人沒有辦法體會的,感動之余,我們真的應該要向古人學習。
卻說孔子和子路在山上游玩,孔子渴了,便讓子路去溪水邊去弄些水來,子路領命去了。
到了溪水邊,卻看見一只斑斕猛虎正在水邊,它看見子路,便撲了上來,子路力大無窮,并不膽怯,旁邊一閃,老虎正好撲到面前,子路撈起猛虎,舉過頭頂,使勁摔了下去,山里的地面,盡是石頭,老虎的頭早給石頭碰碎,死于地上。子路打死猛虎,好不膽怯,真英雄不枉也,隨后,子路在溪邊取了水,拿著老虎的尾巴藏起來,回來見老師孔子。
見到老師孔子,子路問道:“上士殺虎如何殺虎?”
孔子道:“上士殺虎持虎頭。”
子路又問道:“中士殺虎如何殺虎?”
孔子道:“中士殺虎持虎耳。”
子路又問道:“下士殺虎如何殺?”
孔子道:“下士殺虎捉虎尾。”
子路拿出虎的尾巴丟掉了,心里不忿,發怒對孔子道:“老師你明明知道水邊有老虎,卻讓我去取水,你是想我死呀!“拿起石盤就要打老師,又問道:“上士殺人如何殺?”孔子道:“上士殺人使筆端。”
又問道:“中士殺人如何殺?”
孔子回答道:“中士殺人用舌端。”
再問道:“下士殺人如何殺?”
孔子道:“下士殺人懷石盤。”
子路聽完老師教誨,心服口服,把石盤丟掉了,從此對老師更是尊敬。
子路年輕時魯莽,好斗卻又勇敢果斷。
在他第一次拜見孔子的時候,因為覺得孔子好像不欣賞自己,就要動拳頭打老師,然其實孔子也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并非知文不懂武,他的武力不弱,卻并沒有針鋒相對,反以柔克剛,他用自己的語言,道德禮儀感化了魯莽的子路,收歸門下做了弟子。
子路之志向詩一首
愿得白羽若月明,鐘鼓赤羽聞上天。
旌旗翩躚蟠于地,為將帶兵戰大川。
沃野千里吾開拓,忠君愛國賦詩篇。
鑲兵強國一場夢,旌旗蔽空最壯觀。
豪言壯語孔子贊,高品勇猛萬古傳。
面對子路的勇,孔子教誨他: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雖然如此,并沒有教化到把他的脾氣改掉。此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意也。
子路豪爽。在諸弟子圍著孔子述說自己的志向時,子路毫不猶豫說:“愿意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東西,同乘車馬,共用衣裝。”從這里可以看出,子路擁有的是一副重情義輕金錢的俠肝義膽。
子路崇尚實干,且頗具政治才能!墩撜Z》說他:聽到知識,沒有實施之前,就不愿聽到聽到新的知識。子路從孔子那里學到了做人為政的知識,曾做了魯國權臣季氏的門臣,以實踐自己的所學。又曾經治蒲三年,孔子“三稱其善”。對于自己的政治能力,子路在另一次敘述志向時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也贊不絕口,認為他:“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可見治理一個地方,子路確實有一套辦法!墩撜Z》中也認為孔門弟子中政事方面杰出的是子路和冉求。
子路不盲從。他幾乎是唯一一個敢當面批評孔子,表達自己態度的孔門弟子。子路到衛國做官,走前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治理國家必先“正名”,子路嗤之以鼻,認為這是迂腐可笑的。
雖然孔子后來又解釋了半天所謂的“名不正則言不順”,相信子路仍然持保留意見。還有三次,子路對孔子的言行表現出明確的態度:不悅。一次是,孔子去見作風和美貌同樣享有“盛譽”的衛國國后南子,雖然孔子幾乎連南子的手都可能沒有碰到,但是子路不高興,孔子趕緊發誓:如果做了違背禮儀的事情,就讓上天懲罰我吧。又一次,公山弗想在魯國造反,邀請孔子前去,孔子懷著用自己理論治國安邦的偉大愿望,打算前去實現從前的宏偉理想。子路上來就澆了他一頭冷水:沒有地方去也就罷了,何必去他那里呢?估計后來孔子也沒有去成。另一次,晉國人佛肸叛亂,招孔子去,孔子又動心思了,結果子路旗幟鮮明——反對,問道:“從前您不是教導我們說:其身不善,君子不入么?現在怎么又要出爾反爾呢?”孔子面紅耳赤,狡辯了一番:“白的東西,即使染也染不黑的”。但只好又作罷?鬃又苡瘟袊鴷r,路過陳國,被與自己政見相左者圍困,彈盡糧絕,孔子沒辦法,搞精神勝利法,“弦歌不絕”,子路怒氣沖沖來見,說:“君子也有困頓的時候么?”孔子只好做“畫餅充饑”狀,以精神餅來補物質餅,說:“君子在困頓時能堅守道德,小人困頓時就要胡作非為了。”直到后來讓子貢去楚國搬來救兵才算解圍。一次,子路叫子羔去做一個地方的長官,孔子說這是害那里的子弟。子路發問:“有百姓,有土地和谷物,為什么還要讀書才叫做有學問呢?”孔子無話可說,只好說:“我就討厭那些口齒伶俐的人。”在所有的學生都對老師的見解、教導和行為心悅誠服頂禮膜拜時候,子路卻能屢次站出來,表達與老師不同的自己的個人見解,這就是那個獨具個性的可愛子路。也惟有這個子路,連孔子都得看看他的臉色再決定怎么辦。他是圣人的弟子,卻也別具一格,真圣賢不枉也。
子路忠于孔子,因而也得到了孔子的信任。孔子周游列國時五十四歲,當時年已四十五歲的子路毅然辭官緊隨,作為孔子的護衛,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征途,所以孔子曾經稱贊他:“自從我得到了子路,沒有人敢辱罵我了。”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得不到實行,我就乘小船到***去,跟隨我的,除了子路還有誰?”困于陳蔡時,子路煮了豬蹄,孔子問都沒問,就直接吃掉了。這也間接體現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子路二十多歲就認識了孔子,很早就入了孔門,在孔門眾弟子中,他是較為年長的,有名的弟子中,也許就顏回的父親顏路長于子路,他一邊依仗著自己的不凡身手擔任孔子的護衛,一邊以長弟子的身份幫老師管理著后入門的各位年輕師弟們,年輕的師弟們也對子路執長輩禮。直到六十多歲遇難,一生大半時間都跟隨著孔子,這在孔子弟子中是絕無僅有的。
公元前481年,此時子路擔任了衛國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次年,也就是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政變,子路在外聽說,態度鮮明:“食其食者不避其難”,毅然前往。戰斗中,子路受傷了,纓帶斷了,子路想起老師的教導,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在重結纓帶的過程中被砍作肉泥。年六十二。有人笑子路太迂,此時還在干這些事情。但是年過花甲的子路是抱著盡自己的職責的想法而來的,他明明知道此行兇多吉少,卻決然來了,即使他不結纓,也依然難以活著回去,雖然他年輕時曾經有著“暴虎馮河”的勇力。他以行為實踐了老師孔子的“殺身成仁”。知子莫如父,知徒莫如師。孔子聽說衛國內亂而子路去了,就嘆息:嗟乎,由死矣!果然不出所料!抖Y記》中說:子路死后,孔子在中庭哭子路,有人祭奠子路,孔子倒頭便拜。聽說被剁成肉醬,孔子讓人“覆醢”,再也不吃肉了,看都不看了。而且每次聽到打雷,都感到心中不安。在最得意弟子顏回和兒子孔鯉死后,子路就是孔子的精神支柱,他的死給了孔子一個巨大而沉重的打擊。就在在孔子的最親密伙伴和學生子路去世的次年,孔子也去世了。
子路窮其一生都在實踐著老師孔子的理想和路線,積極入世,參與政事,繼承了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現實精神,實現自己治理國家的追求;同時忠心于老師,盡職于國家,勇擔責任,慷慨赴難,至死都在履行自己的職責。子路那令人嘆服的品行德行,永遠散發著輝耀千秋的光芒,成為后人仰視的楷模。無論哪方面,子路都不愧是孔子最杰出的弟子和儒家思想最忠實的守護神。他也不愧是一個頂天立地鐵骨錚錚的男子漢。
蘇軾曾說:子路之勇,子貢之辯,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子路當不朽。
子路的孝敬美德世人已窺一斑,聲線就是圣賢,真乃后世典范,值得萬民稱頌,千古流傳!驹瓨祟}:二十四孝列傳四 百里負米漫談子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江山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