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張遂(僧一行)-中國古代天文學家

2012/4/25 16:58:21 點擊數: 【字體:


    張遂(僧一行,公元673――727年),唐朝魏州昌樂(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人。張遂自幼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博覽群書。青年時代到長安拜師求學,研究天文和數學,很有成就,成為著名的學者。
  
    武則天當皇帝后,其侄子武三思身居顯位。為沽名釣譽,到處拉攏文人名士以抬高自己,幾次欲與結交,但張遂不愿與之為伍,憤然離京,東去嵩山當了和尚,取名為一行,故稱一行和尚。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數學,就把他召到京都長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學顧問。張遂在長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機會從事天文學的觀測和歷法改革。
  
    開元年間,唐玄宗下令讓張遂主持修訂歷法。在修訂歷法的實踐中,為了測量日、月、星辰在其軌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運動規律,與梁令瓚共同制造了觀測天象的“渾天銅儀”和"黃道游儀",渾天銅儀是在漢代張衡的"渾天儀"的基礎上制造的,上面畫著星宿,儀器用水力運轉,每晝夜運轉一周,與天象相符。還裝了兩個木人,一個每刻敲鼓,一個每辰敲鐘,其精密程度超過了張衡的“渾天儀”。“黃道游儀”的用處,是觀測天象時可以直接測量出日、月、星辰在軌道的座標位置。張遂使用這兩個儀器,有效的進行了對天文學的研究。
  
    在張遂以前,天文學家包括象張衡這樣的偉大天文學家都認為恒星是不運動的。但是,張遂卻用“渾天銅儀”、“黃道游儀”等儀器,重新測定了150多顆恒星的位置,多次測定了二十八宿距天體北極的度數。從而發現恒星在運動。根據這個事實,張遂推斷出天體上的恒星肯定也是移動的。于是推翻了前人的恒星不運動的結論,張遂成了發現恒星運動的第一個中國人。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公元1656――1742)年也提出了恒星自己移動的觀點,但比張遂的發現晚一千多年。
  
    張遂是重視實踐的科學家,他使用的科學方法,對他取得的成就 有決定作用。張遂和南宮說等人一起,用標竿測量日影,推算出太陽位置與節氣的關系。張遂設計制造了“復矩圖”的天文學儀器,用于測量全國各地北極的高度。他用實地測量計算得出的數據,推翻了“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不準確結論。
  
    張遂修訂的《大衍歷》是一部具有創新精神的歷法,它繼承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優點和長處,對不足之處和缺點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表現在它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太陽在黃道上運動的速度與變化規律。自漢代以來,歷代天文學家都認為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速度是均勻不變的。張遂采用了不等間距二次內插法推算出每兩個節氣之間,黃經差相同,而時間距卻不同。這種算法基本符合天文實際,在天文學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不僅如此,張遂的《大衍歷》應用內插法中三次差來計算月行去支黃道的度數,還提出了月行黃道一周并不返回原處,要比原處退回一度多的科學結論。《大衍歷》對中國天文學的影響是很大的,直到明末的歷法家們都采用這種計算方法,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公元724-725年,一行組織了全國13個點的天文大地測量。這次測量以天文學家南宮說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為重要。一行從南宮說等人測量的數據中,得出了北極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離就相差351里80步(合現代131.3公里)的結論。這個數據就是地球子午線一度的弧長。這與現在計算北緯34°5地方子午線一度弧長110.6公里,僅差20.7公里。唐朝測出子午線的長度,在當時的世界上還是第一次。一行從725年開始編訂歷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歷》,728年頒行。 
   《大衍歷》結構嚴謹,演算合乎邏輯,在日食的計算上,首次考慮到全國不同地點的見食情況。《大衍歷》比以往的歷法更為精密,為后世歷法所師。733年,此歷傳入日本。
       
    張遂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不僅在國內聞名,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響。他修訂的《大衍歷》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歷法。日本曾派留學生吉備真備來中國學習天文學,回國時帶走了《大衍歷經》一卷,《大衍歷主成》十二卷。于是《大衍歷》便在日本廣泛流傳起來,其影響甚大。此外,張遂的天文學觀點,有的比世界著名天文學家早一千多年。稱張遂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天文學家,是絲毫也不過分的。【原標題:張遂(僧一行)-中國古代天文學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華農歷網
0
下一條:僧一行上一條:唐代數學家僧一行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