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之敗:同僚背后一刀 老板臨危背叛
2012/4/25 14:22:0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強硬的公司組織變革———削藩令一推出,各藩國反應極為強烈,都把變革操盤手晁錯當成罪魁禍首,吳楚趙等七國齊反,一致要求殺掉晁錯。
外部的壓力之外,晁錯為人剛直尖刻,在朝中也得罪了不少人———另一名臣袁盎是晁錯的死敵,他趁火打劫,深夜前往皇宮,竭力說服漢景帝殺晁錯以謝天下,挽回局面。
但真正導致晁錯死亡的是老板的不夠堅定。漢景帝雖是明君,力圖有所作為,執意改變王朝弊病,但自身過于年輕,又剛剛登基,羽翼未豐,就遭遇了七國之亂,危機時刻選擇了向挑戰者妥協。在內外交迫之下,慌亂之中漢景帝拋棄了晁錯,讓后者成為了替罪羊。但這依然于事無補,吳楚繼續叛亂。虧得大將周亞夫奇兵擊敗吳國,漢朝廷方轉危為安。三個月不到,七國之亂便敗局已定。
最終,漢朝的削藩政策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只可惜,最大的功臣和這場組織變革的操盤手晁錯卻沒有等到這場勝利。
老板的驚慌失措
面對大半加盟商的背棄,漢景帝有點驚慌失措,只得硬著頭皮和晁錯一起派兵應對。
漢朝廷派了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攻擊吳楚———這是叛軍的主力,派周侯酈寄擊趙,派將軍欒布攻打齊地的各叛國,并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督齊、趙之兵。從排兵布陣來看,晁錯雖早預料吳國必反,但在軍事上卻沒有做足預先準備,在齊國盡反后才被動迎戰。
吳王蓄意謀反已久,所以旗下軍隊眾多,達二十余萬。其征兵的政策是,以吳王自己的年齡六十二歲為上限,最小的兒子十四歲為下限,符合這中間年齡段的吳國男子全部從軍。吳軍中還有很多亡命之徒,這些人當初逃到吳國,都被吳王刻意收羅,幫他們躲避漢官府的追捕。因此這批人都極為感恩吳王,愿為其賣命。而楚國的兵力也由吳王一起統領,兩軍合力,聲勢更為浩大。吳楚軍節節推進,渡過淮水向西猛攻,已深入朝廷控制的肴澠地區。
這讓漢景帝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他開始反思削藩政策的得失成敗。此前,由于晁錯辦事風格極為強勢,手中又握有彈劾百官的權力,所以削藩這一公司組織變革在他的力推之下,舉朝官員除竇嬰以外,無人反對。而竇嬰之所以敢公然反對,也在于他是竇太后的侄兒,后頭有太后撐腰。所以心急的漢景帝此前只顧及到不削藩的壞處,從未深究過一旦實施削藩將面臨的危險。
皇帝一旦猶豫,晁錯的處境更加危險。因為此前是晁錯力勸漢景帝實施削藩,如今的結果是激起諸侯皆反,已影響到帝國的安危和漢景帝的帝位。而七國“清君側”的巧妙對策,更讓晁錯成為眾矢之的,難以脫身。
同僚的背后一擊
而除了對其恨之入骨的各藩國之外,晁錯因性格剛直,在朝中也樹敵頗多,這使得他更加步履維艱。晁錯在朝中最大的政敵便是袁盎。袁盎個性剛直,有才干,被時人稱為“無雙國士”。袁盎在漢文帝時就是朝廷重臣,資格比晁錯還要老得多。他因在處置淮南王劉長事件中的遠見卓識而聞名天下。但晁、袁兩人一向不和,水火不容,史記里對此描述,“晁錯所居坐,盎去;盎坐,錯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從私德而言,兩人都無過多可挑剔之處,但二人性格非常剛硬,行事風格近似,所以不和也在常理之中。加上袁盎是文帝時的名臣,如今景帝登基,晁錯成為第一紅人,袁盎自然受到冷落,晁錯便更在袁盎前耍威風。
而在政治主張上,袁、晁兩人也截然相反。袁盎曾擔任過吳相一職(國相雖名為諸侯國監管,但諸侯王驕橫,國相幾乎不起約束作用),對吳國的現狀有過切身體會,心中明白吳王驕橫,不久必反。可由于自己身處虎穴,為求自保,每天喝酒度日,不敢把過多的真實情況告訴朝廷,生怕吳王倒打一耙。袁盎由此得以脫身離職返回長安。
一回長安,身為御史大夫的晁錯便派專人審查袁盎,認定袁盎必定收受了吳王的錢財。袁盎旋即被廢為庶人,暫離了政壇。
如今吳國反叛,晁錯又重翻舊案,將袁盎作為罪魁禍首,派人去查實袁盎與吳王同謀的罪證。晁錯認為袁盎多次收受吳王賄賂,才知情不報,釀成驚天巨禍。不過經人勸阻,加上晁錯一時也找不到實證,只好將此事暫時擱置。外患來臨,晁錯沒有同仇敵愾,卻一心還想著公報私仇,這小氣之舉反倒給他惹來了殺身之禍。
袁盎聽聞晁錯追查自己的消息后,立即以庶人之身通過竇嬰拜見了漢景帝,要把實情告知皇帝,想把引起七國反叛的罪狀全推在晁錯身上。由于在削藩上竇嬰與晁錯意見不同,所以竇嬰對晁錯也極為不滿,此回要幫著袁盎扳倒晁錯。
袁盎謁見漢景帝之時,晁錯正在皇帝身邊,兩人正商討著調兵遣將之事。袁盎向漢景帝表示其有退兵之策,吳楚不久必敗。此時的漢景帝正一心惶恐,擔心江山不保,聽聞袁盎有良策,便迫不及待。而晁錯不知是計,也在一旁幫腔,夸贊袁盎必有退兵之計。此時的晁錯病急亂投醫,忘了袁盎是自己的死敵。
達到目的的袁盎卻要求皇帝摒去包括晁錯在內的身邊所有之人,之后才肯相告。晁錯萬沒有想到袁盎會如此要求,他原本以為袁盎必定會在自己在場的情況下講出計策。晁錯自然不肯退走,袁盎再次要求皇帝清場。晁錯更沒有想到的是,漢景帝竟然聽從了袁盎,命自己離場。晁錯方才明白來者不善,但事情已發展到超出他的能力控制范圍,無奈只得退到東廂門等候。
而袁盎說出的計策是———殺晁錯,以謝天下諸侯;盡復諸侯之地,雙方和解!
削藩是獲得漢景帝贊成而力推的,晁錯并無過錯,又是前者多年的老師。但此時的晁錯已命懸一線,生死全在漢景帝的一念之間了。
年輕老板的背叛
內外矛頭全部對準晁錯,這對漢景帝震撼很大。
袁盎之所以走險棋,勸皇帝誅殺晁錯,是有過深思熟慮的。一是漢景帝年紀剛過三十,執政時間很短,在國事上沒有經驗,立場上會波動,較容易被說服;二是此次局勢非常危險,朝廷已是疲于應付,從目前看來,氣勢上明顯低于叛軍。為了急于擺脫困境,年輕的漢景帝必然會選擇一種見效最快、代價最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那么,殺掉晁錯就是最佳的選擇,這對漢景帝來說,誘惑很大。
果如袁盎所料,漢景帝聽計之后,默然良久,掙扎過后,說:“既然如此,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此言一出,晁錯必死無疑。而等候在門外的他,尚不知自己已被皇帝和政敵出賣。
十日之后,朝廷下令拘捕晁錯,送到東市將其腰斬。事出倉促,當時的晁錯還是穿著御史大夫的朝服,這真是極大的諷刺。
沒有定罪,沒有審判,晁錯終成了自己力推的這場組織變革的犧牲品。
但晁錯雖死,吳王并不罷兵,漢景帝派袁盎前去和吳王和解。此時,吳楚已攻到梁國一帶,鋒芒銳不可當。吳王自稱東帝,要與漢景帝并駕齊驅,當然不肯屈居江南一隅,所以對漢景帝伸來的橄欖枝置之不理。晁錯白白慘死,漢景帝后悔莫及,這才明白吳王的野心,只得決意盡滅叛敵。
而后,由于漢景帝的兄弟梁王阻擊得力,吳楚叛軍止步于梁國一帶;不久,漢朝名將周亞夫奇襲吳楚糧道得手,吳王缺糧,慌亂敗走,逃入東越國。后漢朝廷以利相誘,吳王被東越國所殺。再往后的半年時間,齊地的四王和趙王也被輕松擊敗。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場蓄謀已久的七國叛亂起于正月,到了三月,便已敗局已定(六國皆在三月敗亡,唯有趙國多撐了些時日,但無關大局)。如果漢景帝稍有點耐心和信心,那么晁錯應該能活著等到這場勝利。
贏了改革輸了自己
平亂成功之后,漢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土地,吳、膠東、濟南等國全被取消,州郡盡歸朝廷所有。漢景帝同時取消了王國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賦稅的特權,削減了王國的屬官,王國的丞相日后改稱為相,還負有監察王的使命,并規定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這些措施一到位,王國的地位已與郡縣無異。
后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后,諸侯國的勢力進一步縮水,已不能對朝廷造成任何實質性威脅。
經此七王大亂,漢公司削藩成功,幾乎收回了所有加盟商的權力,對內部全部實行直營,公司實力也由此蒸蒸日上。可削藩雖然成功了,但那個付出最多的人———晁錯卻不能死而復生。正如晁父所言,“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只要再給晁錯三個月時間,他就能看到勝利,并成為這場組織變革最大的功臣。可膽小心急的老板卻沒給他這點時間。從晁錯的悲劇來看,作為職業經理人,在公司內部推行大的變革時,一定要想清楚:老板已有了變革的魄力,但他是否還具有接受挑戰、承受壓力的耐力呢?如果跟隨的老板沒兼備這兩者,一旦遇到大的危機,難免不就會成為晁錯式的替罪羊。【原標題:晁錯之敗:同僚背后一刀 老板臨危背叛】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