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曹魏時代薄葬制度成確認曹操墓重要線索
2012/4/25 14:39:1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新華網鄭州1月3日電 歲末年初,“曹操墓的發現”成為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同“曹操墓”一起“走紅”的還有“薄葬”一詞。
以往,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帝王陵墓都是外觀宏偉氣派,里面珍寶無數,而這次發掘的“曹操高陵”卻讓人們了解到,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經有帝王體現“薄葬”理念。
在這次考古發掘中,“薄葬”制度是判定安陽西高穴墓是否為“曹操高陵”的重要線索之一,“不封不樹”“出土器物小”“沒有壁畫”等“薄葬”制度的特征,也成為很多專家學者確認其為“曹操高陵”的重要證據。
那么,“薄葬”制度的來龍去脈如何?曾經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東周秦漢陵寢制度研究”的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韓國河說,東漢末年,薄葬漸漸興起,曹操則公開提出“禁厚葬”“禁立碑”,他開啟的這股薄葬之風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
然而,在曹操之前的秦漢時期,卻是厚葬盛行,史書記載兩漢時期“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秦始皇陵和漢武帝茂陵更是帝王豪華陵墓的代表之作,不過帝陵葬制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進程不斷變遷。
韓國河說,從西漢到東漢的帝陵葬制,就有明顯的不同,西漢帝陵一般有4條墓道,到東漢時期就變為一條墓道;西漢的封土堆多為覆斗形,東漢多為圓形;西漢墓的材質以木為主,東漢以石材為主,規格高的墓里常有大塊方磚鋪地,高陵里的鋪地磚邊長也達到90厘米;西漢墓多有大批隨葬品,東漢時,就逐漸由隨葬品變為了“明器”。
到了東漢末年,戰亂頻繁,國力空虛,薄葬漸漸興起,至曹魏建國,遂將“薄葬”作為國策施行。《三國志•魏書》記載,曹操生前曾下令說“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死前又遺囑“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曹丕子承父制,喪事亦從儉,其所作《終制》說:“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圓邑,通神道。”
韓國河說,正是受曹氏父子薄葬的影響和約束,后代君主以及曹魏皇室、官員大都實行薄葬,其影響一直到兩晉時期。
對于曹魏時興起薄葬的原因,韓國河做了如下解釋,一是由于當時天下大亂,經濟凋敝,并無充足的財力和人力進行厚葬;二是對盜墓的恐懼,加上曹操曾率人盜發過漢梁孝王墓,其對盜墓的危害更是體會很深;三是當時佛學、玄學、道教等的傳播成為薄葬得以推行的思想因素。
同“厚葬”相比,“薄葬”具有哪些特點呢?韓國河說,就魏晉而言,薄葬的特點,一是短喪,二是不封不樹,三是明器減少。所謂短喪,就是縮短服喪期限,魏晉時,多短至三日,甚至有“朝死夕葬”的例子;不封不樹就是盡量減少地面建筑,秦漢時盛行的龐大陵園、神道、寢殿、樹木,甚至封土等都被禁止了,從表面很難看出陵墓所在;明器減少后,在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就很少發現金屬珠玉等隨葬品了。
不過,韓國河說,魏晉時期的薄葬制度并不徹底,三國時期,曹魏多講薄葬,吳蜀就較少涉及,到了兩晉時期,京畿地區多講究薄葬,邊遠地區就較少涉及,并且從曹魏到西晉再到東晉,薄葬逐步減弱,厚葬逐步回升,及至隋唐時,厚葬就再度風行。【原標題:專家稱曹魏時代薄葬制度成確認曹操墓重要線索】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華網 作者 李亞楠 2010年0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