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三國史上的第一謀士之爭: 郭嘉和諸葛亮誰更強

2012/4/23 16:04:17 點擊數: 【字體:

三國史上的第一謀士之爭: 郭嘉和諸葛亮誰更強
 

    事實上,郭嘉和諸葛亮不但作為個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在各自陣營的分量也都一樣。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后的說法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后的說法則是:“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劉備臨終前,是托孤于諸葛亮的;而曹操對郭嘉,也曾“欲以后事屬之”。只不過因為郭嘉英年早逝,我們沒能看到那一天。也由于同樣的原因,郭嘉這顆將星不像諸葛亮那樣璀璨明亮。諸葛亮從二十六歲出山,到五十四歲病故,為劉備集團服務了二十八年,而且還有十一年時間是大權獨攬;郭嘉為曹操集團服務卻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職務不過軍師祭酒(參謀)。兩人施展才華的條件,真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盡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卻留下了輝煌的業績。郭嘉在曹操軍中時,曹操可謂凱歌高唱捷報頻傳,成功地統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軍事成就便顯得乏善可陳。用周澤雄先生的話說,也就對付了馬騰、韓遂幾個“草寇型軍閥”。對付孫權、劉備這兩大“梟雄”,就有點力不從心,在赤壁還差一點就被燒得焦頭爛額。當然,劉備反敗為勝,并不僅僅因為有了諸葛亮;曹操事業受阻,也并非僅僅因為沒了郭嘉。我們不可以過分夸大個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對于曹操確實是重大損失。因此,曹操敗退赤壁時,曾仰天長嘆,突然冒出這么一句話:“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這句話到了《三國演義》那里,就變成了這樣一個場面:曹操華容道脫身回到南郡,曹仁設宴壓驚,眾謀士也都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慟。眾謀士說,丞相遇難時全無懼怯,現在安全回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可以重整軍隊報仇雪恨,怎么反倒痛哭?曹操說:“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著便捶胸大哭說:“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于是“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曹操的這一聲嘆息或者說捶胸大哭被毛宗崗父子批得狗血噴頭,而且把這一哭和宛城之戰哭典韋聯系起來了。戰宛城的故事,我們在《鬼使神差》那一集(第八集)講過,就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由于曹操自己的失誤,剛剛投降十幾天的張繡,采用謀士賈詡的計謀突然反叛。猝不及防的曹操靠著典韋奮不顧身拼力死戰才逃得性命,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卻均在戰斗中身亡。事后,曹操設祭,祭奠典韋,痛哭流涕。在《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曹操是這樣哭的:“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于是他身邊的那些將士都十分感動(眾皆感嘆)。

    這真可謂“曹操版”的“劉備摔孩子”了。劉備摔孩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趙云在長坂坡救回阿斗后,劉備把那孩子往地上一扔,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驚得趙云撲翻在地,哭著說非肝腦涂地不可。你看,曹操是不哭愛子哭愛將,劉備是不疼愛子疼愛將,結果都讓將士們感激涕零,真是異曲同工。

    同樣,哭典韋和哭郭嘉也有得一比。毛批說,曹操以前哭典韋,后來哭郭嘉。哭典韋之哭,是為了感動眾將士;哭郭嘉之哭,是為了羞愧眾謀士。“前之哭勝似賞,后之哭勝似打”,真想不到奸雄的眼淚,居然“既可作錢帛用,又可作挺仗用”。于是毛宗崗父子冷笑一聲說:“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這個批語當然很精彩,只可惜曹操哭典韋的話,哭郭嘉的場面,和“劉備摔孩子”一樣,都是小說家言。沒錯,為典韋治喪時,曹操確實親臨哭祭,但沒有說過“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的話。曹操也確實說過“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話,但并沒有捶胸大哭。我們也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場合說的,有沒有眾謀士在座就更不知道。那個場面是羅貫中的演義,靠不住的。也就是說,毛宗崗父子批的是小說中的曹操,不是歷史上的曹操。

    歷史上的曹操并不可笑。他的嘆息,也未必是為了“愧眾謀士”。事實上,曹操赤壁失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責任并不在謀士。何況曹操的謀士也并不無能。比如孫劉的聯盟,就早已有人料定,這個人就是程昱。曹操在奪取荊州以后繼續順江東下,也有人反對,這個人就是賈詡。可惜“太祖不從,軍遂無利”。可見,曹操的謀士是盡責的,也是稱職的,他怎么會借口懷念郭嘉來“愧眾謀士”?

    那么,曹操又為什么要嘆息呢?實際上曹操是在嘆自己命苦,過早失去了郭嘉。《三國志•郭嘉傳》說:“太祖征荊州還,于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就是說,如果郭嘉還活著,事情就不會這樣了。

    怎么就不會這樣呢?因為郭嘉是軍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達于事情”,總能隨機應變,當機立斷,而且神機妙算,出奇制勝。比方說,曹操三戰呂布,士卒疲倦,準備撤軍。郭嘉力主再戰,而且斷定再戰必勝,結果呂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譚、袁尚,連戰連克,諸將主張再戰,郭嘉主張撤軍,結果袁譚、袁尚兄弟禍起蕭墻,曹操漁翁得利。曹操戰袁紹,有人擔心孫策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來不了;曹操征烏丸,有人擔心劉表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不會來。結果呢?和郭嘉預料的完全一樣。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于出險招,走鋼絲。比如戰官渡、征烏丸這兩回,別人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孫策和劉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后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斷言不會,也偏偏曹操就敢聽他的,冒此天大的風險。其實官渡之戰這一回,是多少有些僥幸的,這個我們以后再說。但征烏丸那一仗,則確實體現了郭嘉的軍事天才。

    烏丸也叫烏桓,是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此前一直倒向袁紹。官渡之戰后,袁紹病死,袁譚和高干被殺。袁尚和袁熙被曹操打敗,在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逃入烏丸,想借烏丸的力量與曹操抗衡。所以,曹操要消滅袁氏殘余勢力,統一北部中國,非征伐烏丸不可。但是烏丸并不好打,許多人都不主張打,最后勝得也很險。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當時天寒地凍,荒無人煙,連續行軍二百里不見滴水,軍糧也所剩無幾,曹操“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因此回到鄴城后,曹操下令徹查并重賞當初勸諫他不要征討烏桓的人。曹操說,我這場勝利,完全是僥幸。諸君的勸阻,才是萬全之策。可見這場戰爭實在是驚險得很。

    事實上,當時反對征伐烏丸的人很多。據《三國志•武帝紀》,反對的理由主要有兩個。第一,他們認為,袁尚不過是一個狼狽逃竄的“亡虜”。烏丸是“夷狄”,“貪而無親”,哪里會幫助袁尚?因此用不著打。第二,他們認為,烏丸地處偏遠,我軍一旦遠征,劉備一定鼓動劉表趁機偷襲許都,“萬一為變,事不可悔”。因此打不得。

    然而郭嘉卻認為可以打、應該打、打得贏,因此力主此戰。據《三國志•郭嘉傳》,郭嘉認為,第一,烏丸是很遠,但正因為離得遠,他們必定“恃其遠”而“不設備”。如果我們出其不意,突然襲擊,一定能打他個措手不及,因此“可破滅也”。第二,袁紹家族的影響不可小看,三郡烏丸的實力也不可低估。一旦他們聯合起來,“招死主之臣”,“成覬覦之計”,只怕青州和冀州就不再是我們的了。至于劉表──這是第三點,不過是個夸夸其談的家伙(坐談客耳)。他很清楚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劉備,因此對劉備是有防范的,也不知道該怎么對待劉備。委以重任吧,怕自己控制不了;不予重任吧,劉備肯定不會真心實意地幫助他。所以,盡管我們“虛國遠征”,卻不必顧慮后院失火。曹公你就放心吧!

    事情果然如郭嘉之所預料。據《三國志•先主傳》及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征烏丸,劉備勸劉表偷襲許都,劉表不干(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等到曹操從烏丸王踏頓大本營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附近)班師時,劉表才后悔,說不聽劉備的話,失去了一個大好機會。劉備只好安慰他說,現在天下大亂,戰事頻仍,恨不得天天都要打仗(日尋干戈),機會嘛那還多得很。如果今后能夠迅速反應(應之于后者),這一次也不算遺憾(此未足為恨也)。其實劉表哪里還有機會?曹操平定三郡烏丸以后,很快就把斗爭的矛頭指向了他;而他自己還沒有來得及和曹操交鋒,就見上帝去了。

    曹操接受郭嘉的建議,不理會劉表,率軍北上,五月的時候到達了易縣(今河北省雄縣西北)。這時,郭嘉對曹操說,兵貴神速。現在我們千里奔襲,輜重多,速度慢,難以迅速取得勝利。一旦走露風聲,對方必有準備。不如留下輜重,日夜兼程,打他個措手不及。曹操然其計,率輕兵來到無終(今天津薊縣),然后在當地名士田疇的導引下,抄小路經徐無(今河北省玉田北)、盧龍塞(今河北省喜峰口)、白檀(今河北省寬城)、平崗(今河北省平泉),登上了距離柳城只有二百多里地的白狼堆(今遼寧省布佑圖山)。這時烏丸王踏頓才知道曹軍來了,倉促應戰,結果兵敗被殺。袁尚和袁熙也只好遠走遼東,投奔公孫康。

    看來郭嘉確實料事如神。所以,《三國演義》便把這場戰爭最后的勝利也歸功于他。這個故事我們前面講過,就是破烏丸后,曹操按兵不動,并不急于去消滅投奔公孫康的袁尚和袁熙,而是等著公孫康把這兩個人的人頭送來,公孫康也果然這么做了。這原本是曹操自己的決策,《三國演義》卻說是郭嘉的“錦囊妙計”,謂之“郭嘉遺計定遼東”。《三國演義》這么講,固然是不想讓曹操太風光,但同時恐怕也因為郭嘉實在謀略過人。

    事實上,羅貫中的移花接木也不是一點譜都沒有,郭嘉確實出過類似的主意。據《三國志•郭嘉傳》,袁紹死后,袁尚和袁譚也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當時諸將都主張一鼓作氣滅了那兩個,郭嘉卻說不必,不如等著這兄弟倆自己打起來。郭嘉的分析是:袁尚和袁譚因為爭當接班人原本不和,他們兩個又各有各的謀士,因此勢必禍起蕭墻。如果我們逼急了,他們就會相濡以沫;我們不管他,他們就會鷸蚌相爭。所以,我們應該做出南征劉表的態勢,等待他們的事變,“變成而后擊之,可一舉定也”。果然,曹操的軍隊才開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縣西),袁尚和袁譚就因為爭奪冀州大打出手,曹操也就坐收漁利。

    現在,我們已經不難看出郭嘉為什么能料事如神了。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把人琢磨透了。他看透了袁紹,看透了呂布,看透了孫策,看透了劉表,也看透了袁尚和袁譚,這才敢迭出險招。也難怪曹操說郭嘉“見時事兵事,過絕于人”了。其實時事也好,兵事也好,說穿了都是人事。只有精于人事,才能明于時事和兵事啊!

    郭嘉確實太會看人了。他不但看透了敵人,也看清了主人。曹操的表文說:“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可見郭嘉在做出判斷時,每每想到了曹操的前面,而且常常幫助曹操下了決心。但這顯然要有一個前提,就是曹操的為人能夠讓郭嘉放心地去出謀劃策,出險招,出奇招。如果像袁紹那樣優柔寡斷又剛愎自用,志大才疏又嫉賢妒能,郭嘉的聰明才智就不會有用武之地。可見,郭嘉的成功,也是曹操的成功。這樣的成功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不難想象,赤壁之戰時,郭嘉如果在世,他也一定會出奇制勝,讓曹操轉敗為勝,化險為夷。這就是曹操要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原因。可惜那時郭嘉已經不在了,否則歷史恐怕得重寫,《三國演義》也得重來。因為郭嘉即便沒有“回天之力”,他和諸葛亮之間,也至少會有一場“智斗”的戲好看。

    這樣一雙望穿秋水的眼睛,當然不會看不透劉備。事實上郭嘉和曹操一樣,也看出劉備是英雄,但他的意見卻似乎很矛盾。有人主張殺劉備,郭嘉說殺不得。曹操放走劉備,郭嘉又說放不得。《郭嘉傳》裴松之注引用了這兩種說法。《魏書》的說法是,有人對曹操說:“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后必為患”。曹操問計于郭嘉,郭嘉說,有道理。但是,明公提寶劍而興義兵,為的是除暴安良,靠的是推誠置信。即便這樣,也還怕招不來天下英雄。現在劉備這個英雄走投無路,來投靠明公,明公卻把他殺了。那么,還有誰會愿意追隨明公平定天下呢?以一人之患,絕四海之望,這可得想清楚了。《傅子》的說法則是,郭嘉主動去找曹操,說:“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但當時曹操“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就沒有聽郭嘉的。等到劉備公開背叛曹操時,曹操便“恨不用嘉之言”。

    對此,裴松之評論說:“《魏書》所云,與《傅子》正反也。”但我認為兩書其實并不相反。所謂“宜早為之所”,只不過是要早作安排,未必就是要殺了劉備。在這個問題上,我同意周澤雄先生的觀點。周澤雄認為,郭嘉的意見,是既不能殺,也不能放。怎么辦?軟禁。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這一回曹操沒弄懂郭嘉的意思。也許這件事實在太敏感,郭嘉也不能說得太明白吧!畢竟,曹操也好,郭嘉也好,都是人不是神。他們再怎么看透人性,再怎么神機妙算,也算不出劉備會時來運轉,更算不出世界上還有一個諸葛亮。

   三國史上的第一謀士之爭: 郭嘉和諸葛亮誰更強

    諸葛亮在三國這段歷史上,無疑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然而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以前,我們卻一直看不到他的身影,聽不見他的聲音。這不能完全歸結于他的年輕。那個時代,少年英雄還少嗎?何況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已經非常成熟。這當然也不能歸結為他不想出山。要知道一個“每自比管仲、樂毅”的人,是不會甘心“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的。顯然,諸葛亮是在觀望和等待。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在觀望時局,等待劉備的召喚。那么,在當時眾多的英雄豪杰當中,諸葛亮為什么就一眼看中了劉備呢?他那雙明察秋毫的眼睛,在劉備身上又看見了什么呢?【原標題:三國史上的第一謀士之爭: 郭嘉和諸葛亮誰更強】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