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他在世時,就被人們譽為“五經無雙”;他去世后,后人的崇敬不但沒有湮滅,反而與日俱增,稱他是“字圣”、“文宗字祖”、“文化宗師”。更有人評價說:秦始皇用武力統一了中國,而他用一部書統一了中國的文字,統一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
這個人就是許慎,這部書就是《說文解字》。
1800多年后的今天,又一波“許慎熱”在許慎故里興起。
11月21日,“首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將在漯河召開。以此為契機,漯河提出“開發許慎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產業強市”。
從民間造勢到政府主導,從純學術意義的保護到產業化綜合開發,這個過程,漯河人走了20年。盡管結果尚不得而知,但,這個文化資源小市的大文化產業之夢正變為現實。
也要吃“祖宗飯”
一座方形大院靜靜地臥在漯河市郾城縣城東三十五里外的田野上。這就是被稱為“文宗字祖”的許慎的陵園。歷經1800多年的沉寂之后,最近,這里忽然變得熱鬧起來。
出漯河市區,往許慎陵園去的路十分平坦,柏油顯然是新鋪的,沿路還可以看到一些村民在做收尾工作。陵園外,施工車輛往來穿梭,工人師傅正平整院外的土地,準備把泥地鋪上磚頭或者水泥。
進了陵園,迎面是一尊新落成的銅像,頂上的紅綢還未取下。再往里走,就是許慎的墓冢,一群工人正圍著墓冢重新鋪設磚石路。
陵園西南三百米外,就是許慎的故里——召陵區許莊。據村民們說,該莊北約三十米,原有許慎祠堂,明代還有祠田一百二十畝。明末戰亂,祠堂被毀。
許莊西北約十五米處,有許慎之子許沖墓。村民許占營告訴記者,民國17~18年間,有一次,許占營的爺爺許斗在收麥造場時,發現場邊有兩塊磚,順磚一扒,發現了一個墓穴,有八尺深,內有磚臺,臺上放著一方形磚,表面光滑。根據磚的形狀、字數和尺寸大小推斷,此磚應為許沖的墓磚銘。
許莊人都認為,許沖墓磚銘的出土,證明許慎父子的墓百分之百就在許莊,許慎就是許莊所有許姓人的老祖宗。他們把這位老祖宗稱為“圣人”,日夜守護著他。
也許,許莊人的虔誠真的要有回報了,“俺也要吃一吃‘祖宗飯’。”許占營指著整修中的許慎陵園說,“以后來觀光祭祖的人多了,莊里人不都有事兒干了?”
文化強市愿景
許莊人的希望,來自漯河市高層的一系列重要決定。
漯河市委四屆四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許慎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打造漯河文化品牌,提高漯河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年初召開的市四屆人大七次會議又作出了《充分發揮許慎文化資源優勢,打造漯河文化品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議案。
由此,許慎文化資源開發緊鑼密鼓地展開。
9月7日上午,“中原文化上海行”河南文化產業項目發布會暨文化產業合作項目簽約儀式在上海市圖書館多功能廳舉行。會上,漯河市召陵區政府與北京世紀創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訂許慎文化綜合開發協議。
接下來,11月21日至22日,“首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將在漯河召開。屆時,來自海內外的80多位許學研究專家及許氏宗親蒞臨大會。
這些,都還只是序幕。
《漯河市關于開發許慎文化資源的構想》尚未定稿,然而,翻閱初步方案,記者已能感到其中的大文化產業構想:籌建許慎文化研究中心、許學文獻資料中心、漢字文化圣地旅游中心等“三個中心”,籌建“字圣苑”和“漢字館”,舉辦“漢字文化節”。
該市文化局一位負責人介紹說,“字圣苑”和“漢字館”與目前已獲國家批準的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項目相呼應,將在中原大地上共同營造一個全方位展示漢字文化的大觀園。
“三個中心”除進行學術交流和文獻征集保護工作外,重點是開發許慎故里遺跡和漢字文化旅游資源,逐步推出各類漢字讀物、電子軟件和以漢字為內容的經典藝術品,吸引游客到許慎墓、許南閣祠參觀旅游,進而以許慎墓陵園、許南閣祠及正在規劃建設的一系列許慎文化旅游設施為中心,整合原有的歷史遺存,形成漯河獨特的旅游資源優勢。
通過舉辦漢字文化節,開展各種形式的紀念許慎與漢字文化交流活動,及許氏宗親觀光祭祖、許慎學術研討、經貿洽談、招商引資等活動,進一步帶動漯河經濟的發展。
這一構想的潛臺詞是:通過打“許慎牌”,做大漯河的文化產業,使其與食品產業并駕齊驅,成為漯河經濟的“兩翼”。
作為這一宏大構想的起步,漯河市重金委托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進行許慎文化景區的規劃。11月10日,規劃初期成果匯報會在漯河金都大酒店舉行。河南省文字學學會會長、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教授,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研究員,清明上河園總經理周旭東等學術界和旅游行業知名人士參加了規劃論證會。
“這個計劃如果實現,那以后漯河就不僅僅是‘食品名城’,它完全可以打出‘食品名城,字圣故里’的旗幟來。”周旭東說。
二十年的徘徊
“許慎文化開發終于要上馬了,為了這一天,我們等了20年。”撫摩著紀念館里那座清代石碑,許慎紀念館原館長陳滿倉很是感慨。
陳滿倉接待過海內外眾多許學專家和許學愛好者,他還記得,1985年,著名書法家陶博吾先生拜謁許慎墓時寫下的詩句:經史百家多古籍,篇篇珠玉啟后人,文字依據誰為法,第一奇功是說文。孔丘顏孟廟林立,歷代名賢亦有祠,惟公僅留黃土冢,后學何以慰先師。
“字學先師”的寂寞身后事,更使不少許慎故里人心痛不已。現在任職于召陵區委組織部的張豐月,幾年前在郾城縣防疫站工作,那年,全省防疫系統的一個現場會在郾城召開,會后,張豐月陪外地同行參觀許慎墓,“許慎這個名字,凡是上過幾天學的大概沒人不知道,沒想到,他的墓那么荒涼。”
2004年,已經是市人大代表的她遞交了一份議案,談的就是加大許慎文化開發力度。這是漯河市人大會議上收到的第一份此類內容的議案。
張豐月說:“在很多外地人眼里,漯河是新城,因為它1986年才升格為省轄市,歷史短,文化資源缺乏,其實,漯河是個老城、文物資源大城。老祖宗留下了好多寶貝,我們都沒有很好地開發,太可惜了。”
豈止是沒有很好地開發,資源流失的事件正頻頻上演。
賈湖遺址被發現于20世紀60年代,1983年至200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的考古專家先后在此進行了7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可演奏樂器七音骨笛、國內最早的甲骨契刻符號、最早的家養狗、豬等。
然而,賈湖遺址出名后,“賈湖”笛、“賈湖”油漆、“賈湖”酒等商標先后被當地或者外地私人及企業注冊。
最新的事實是,今年7月19日,《美國國家地理》載文稱,美國特拉華州一家釀酒廠復制出賈湖遺址發現的距今大約9000年前的一種酒類飲料。
現在,那么多商標被搶注、那么多名人被爭走,許慎生卒地都在漯河,這已經得到了公認,這么好的資源我們怎么不趕快開發利用?”張豐月問。
“20年來,保護、開發工作一直都沒間斷,只不過前些年更多是在民間、在學術界。”陳滿倉說。
1985年,在河南大學教授、中國訓詁學會顧問于安瀾的倡議下,漯河市郾城縣政府組織人力重修了許慎墓,整修過的許南閣祠在保留祠堂格局的基礎上,辟為許慎紀念館。1989年,在漯河市召開許慎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紀念許慎學術研討會;1990年,20余位許學專家會聚郾城,成立了許慎研究所;1991年,“許慎與說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漯河召開。
許慎文化資源的價值,逐步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幾年前,漯河行政區劃尚未調整,許慎墓和許南閣祠都屬郾城縣轄區,郾城縣就著手開發許慎文化資源,擬分三期建設“許慎圣地旅游中心”,并將《說文解字》刻成300多塊石碑。
區劃調整后,許慎墓和許南閣祠一分為二,一個在召陵區,一個屬郾城縣。漯河市適時調整戰略,將許慎文化資源開發上升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程。
現如今,在漯河市,許慎賓館、許慎幼兒園、許慎小學、許慎書店等以“許慎”命名的單位和企業不勝枚舉。
從民間造勢到政府主導,從純學術意義的保護到產業化綜合開發,這個過程,漯河人走了20年。
許慎牌,怎么打?
打許慎牌,建文化產業強市,漯河這一舉措甫一出臺,鼓掌聲和質疑聲就同時響起。
周旭東認為,現在,各地都在大力發展旅游等文化產業,這就需要有個亮點,有個能挑大旗的景區。像開封就是宋都,鄭州就是商都。漯河旅游資源并不十分豐富,但是許慎就是這里的一個名人,開發許慎文化資源,發揮名人效應,可以提高漯河旅游的品位和量級。
一直熱心推動許學研究和許慎文化開發的王蘊智教授對規劃的前景相當看好,他的理由是:許學研究者遍及歐亞美澳四大洲,他們十分向往許慎故里,渴望來感受字圣之鄉的文化氛圍。漯河作為許慎故里,開發許慎文化資源,勢在必行,時不我待。
質疑者并不否認這一決策在方向上是正確的,他們懷疑的是這一決策的勝算到底有幾何。一位漯河市民這樣說:有些東西文化價值很高,但是市場價值并不一定高,許慎文化對學者們很有吸引力,但僅此就能讓普通游客成群結隊來瞻仰嗎?退一步講,即使能吸引來游客,單靠一座陵園、一座祠堂又怎么留得住人?
張新斌研究員認為,這話點出了問題的要害。
他說,河南傳統文化深厚,歷史上名人輩出,但是,和自然山水相比,傳統文化資源的可視性很差,大家說起來頭頭是道、滔滔不絕,但是走到跟前一看,很多就是一個墓,一座碑,你讓游客看什么?能否找到合適的形式把傳統文化展示出來,這是開發成敗的關鍵。
王蘊智教授建議,可以學習云南推介東巴文字的經驗,制作介紹古漢字的DVD,舉辦古漢字的展覽會,創作一些取材于古漢字的藝術品,作為旅游產品向游客銷售。
周旭東則指出,利用名人資源來進行旅游開發,必須是立體性的開發,而不僅僅是對單一主體的關注。具體到許慎文化資源的開發,應該積極整合原有的歷史遺存,如曹丕代漢的歷史實證“三絕碑”和“受禪臺”、世界最早樂器七音骨笛和造酒作坊的舞陽賈湖遺址、建于隋開皇四年的隋代小商橋,再加上全國聞名的南街村、亞洲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雙匯集團等,把歷史文化游和現代工業游、農業游串成串,才能形成漯河獨特的旅游品牌。
從漯河市的規劃可以看出,除了構建大旅游格局外,決策者另一個目的是要借此招攬許氏宗親回鄉尋根祭祖、投資興業。這一設想可行性如何?
張新斌研究員對此比較樂觀,他說,許姓是排在前100名的大姓,發源于河南登封,前幾年,登封、許昌都舉辦過許氏宗親尋根活動,反響強烈,海內外許氏宗親對河南感情很深。尋根游有三種,一是到姓氏的起源地,二是到姓氏的郡望所在地,三是到姓氏的名人地。漯河召陵雖非許姓的起源地和郡望地,但是由于出了許慎這個大名人,很可能成為海內外許氏宗親尋根拜謁的熱點。
“能否打好許慎這張牌,最終還要看漯河人的策劃、運作水平。”張新斌說。【原標題:傳統文化能掘幾桶金?——探究“許慎熱”背后的大產業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