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淹
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江郎才盡”,平常我們也經(jīng)常用到。但是我發(fā)覺,其實很多人并不了解這個成語的主角,甚至對這個主角有很大的誤解。這讓我覺得有點遺憾,為了讓一部分人不再誤解下去,今天,我就和大家簡單探討一下這個成語和他的主人。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的主角,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南朝時期著名文學(xué)家、政治家江淹。很多人大概只知道江淹的文學(xué)大名,而不知道他在政治上的成就也非常巨大。而這個成語所指,也僅僅是因為江淹在文學(xué)方面的表現(xiàn)。其實在政治上,江淹不僅其才未盡,而且是非常有才之人。
簡單說說江淹在文學(xué)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詩、文和辭賦三部分。不過他的詩作成就不及他在辭賦和駢文方面的成就。在詩歌方面,他長于擬古,南朝文學(xué)批評家鐘嶸在《詩品》中就說江淹“善于摹擬”。不過他也確實寫出了不少在流麗中帶有峭拔蒼勁之氣的優(yōu)秀詩篇。而他的抒情小賦,則代表了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其最為膾炙人口的《恨賦》、《別賦》與同時期另一作家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被并稱為南朝辭賦的絕唱,可說已達到了南朝辭賦的頂峰。
江淹對南朝歷史的記載也有巨大貢獻,《梁書·江淹傳》說:“凡所著述,自撰為前后集,并《齊史》十志,并行于世”。而南朝歷史最短,只有23年的齊,在其59卷的《南齊書》中,居然也撰就了八篇志,應(yīng)該說,這和江淹的功勞是分不開的。
據(jù)傳江淹曾有賦作100多篇,不過大多散佚,而流傳至今的僅存20多篇,有《江文通集》。關(guān)于江淹散佚的作品,有專家認為,怕是因為寫得不好的原因,不過這個很難考證了。不過這個觀點很有意思,因為這恰好符合了“江郎才盡”這個成語。于是我們想問,江淹為什么才盡?他是真的才盡嗎?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來看看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在東晉之后,進入一個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歷史上叫做南北朝。南朝先后歷經(jīng)宋、齊、梁、陳四代。而北朝先后歷經(jīng)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江淹是南朝人,由于這一時期政權(quán)更迭頻繁,所以他先后經(jīng)歷宋、齊、梁三代。在《南史》和《梁書》有傳。
江淹,字文通,公元444——505年。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東)人(很奇怪,我發(fā)現(xiàn)在南朝史上,濟陽考城出了很多江姓名人,并在史書中留下了名字,比如:江夷、江湛父子,江智淵、江謐、江祏、江敩等等,其中還有好幾位都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和江淹一樣,實在讓我稱奇感嘆不已)。
江淹幼年家境貧寒,曾靠砍柴養(yǎng)母,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梁書·江淹傳》說他“少孤貧好學(xué),沉靜少交游”。早年仕途坎坷,心懷憤懣。公元466年,江淹進入建平王劉景素幕僚,但后來卻被誣入獄,《梁書·江淹傳》說“廣陵令郭彥文得罪,辭連淹,系州獄”。關(guān)于廣陵令郭彥文,是個什么人,犯了什么罪,我找了很久,一直沒找到更詳細的資料,在這里就無法解釋清楚了,希望了解的朋友可以補充。而在《南史·江淹傳》中,這一段文字是這么記載的:“廣陵令郭彥文得罪,辭連淹,系州獄,言受金”。于是我們明白,江淹主要是被誣陷受賄。
在獄中,江淹不甘無辜受罪,于是上書陳情,給劉景素上了一篇著名的《詣建平王書》,這篇陳書,文辭激揚,不卑不亢,盡顯其才。劉景素看后,被其感動,并認為其才可用,于是不僅釋放了他,還繼續(xù)任用他。后來他還跟劉景素去到荊州鎮(zhèn)守。再后來,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多次勸諫,劉景素怒而不從,并貶其為建安吳興縣(今福建浦城)令。江淹在吳興縣這個時期,非常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時期對江淹來講,是他畢生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最重要的時期,正所謂“文窮而后工”。他的許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寫于這個時期,達到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高峰。包括他最為膾炙人口的《恨賦》和《別賦》等。
江淹在吳興縣待了三年,到宋順帝升明初年,就是公元476年,“齊帝輔政,聞其才,召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江淹仕途從此開始一帆風(fēng)順,雖然改朝換代,但也并未阻擋其官運亨通,到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公元502年,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改封醴陵侯,仕途達到人生最高峰。
江淹之所以能官運亨通,我想其最值得稱道的,大概是兩個方面,第一是遠見卓識;第二是為官清正,不避權(quán)貴,直言敢諫。那么,怎么證明呢?
關(guān)于遠見卓識,有這么幾個故事:
一是南朝宋順帝升明初年,蕭道成(后為齊高帝)輔政時,荊州刺史沈攸之叛亂,蕭道成問江淹怎么辦。江淹侃侃而談,縱論蕭道成必勝而沈攸之必敗的各五條原因。《梁書·江淹傳》記載的五條原因如下:高帝謂淹曰:“天下紛紛若是,君謂何如?”……淹曰:“公雄武有奇略,一勝也;寬容而仁恕,二勝也;賢能畢力,三勝也;民望所歸,四勝也;奉天子而伐叛逆,五勝也。彼志銳而器小,一敗也;有威而無恩,二敗也;士卒解體,三敗也;搢紳不懷,四敗也;懸兵數(shù)千里,而無同惡相濟,五敗也。故雖豺狼十萬,而終為我獲焉。”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戰(zhàn)敗自殺身亡,江淹也因此而甚得齊高帝賞識。
第二個故事,齊東昏侯永元年間,崔慧景造反,率叛軍圍困京城建康,城內(nèi)士族官僚紛紛投身于叛軍門下,只有江淹稱病不往。崔慧景很快兵敗,眾人皆服江淹有遠見!读簳·江淹傳》說:永元中,崔慧景舉兵圍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稱疾不往。及事平,世服其先見。
第三個故事,齊末,梁武帝蕭衍乘齊內(nèi)亂,起兵舉事,兵至新林(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江淹脫去官服,投奔蕭衍。后蕭衍稱帝,江淹得到重用!读簳·江淹傳》說:東昏末,淹以秘書監(jiān)兼衛(wèi)尉,固辭不獲免,遂親職。謂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及義師至新林,淹微服來奔,高祖(蕭衍)板為冠軍將軍,秘書監(jiān)如故,尋兼司徒左長史。中興元年,遷吏部尚書。二年,轉(zhuǎn)相國右長史,冠軍將軍如故”。
而關(guān)于為官清正,除了我們前面說到的劉景素謀反而江淹從容直諫,劉景素怒而不納,江淹贈詩十五首以諷諫被貶。《梁書·江淹傳》還記載:時明帝作相,因謂淹曰:“君昔在尚書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能折衷;今為南司,足以震肅百僚。”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謂當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稱明旨耳。”于是彈中書令謝朏,司徒左長史王繢、護軍長史庾弘遠,并以久疾不預(yù)山陵公事;又奏前益州刺史劉悛、梁州刺史陰智伯,并贓貨巨萬,輒收付廷尉治罪。臨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曇隆,及諸郡二千石并大縣官長,多被劾治,內(nèi)外肅然。明帝謂淹曰:“宋世以來,不復(fù)有嚴明中丞,君今日可謂近世獨步。”
由此我們可見,江淹這個人,不僅具有優(yōu)秀的政治智慧,同時也是一個十分正直的人。而他死后,梁武帝蕭衍為他素服舉哀。并賜謚號為“憲伯”,憲的意思是“博聞而多能”,可見,梁武帝對他多么尊敬!
然而仕途雖然一帆風(fēng)順,功成名就。但江淹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最開始陷入低潮,從齊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再有傳世之作,故有“江郎才盡”之說。
而“江郎才盡”這個典故出自南朝梁鐘嶸《詩品》。故事大意說:“江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后為詩,不復(fù)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而還有兩段關(guān)于“江郎才盡”的故事與這個稍有不同,記載在《南史·江淹傳》中。其中一段是說: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來的路上,一天晚上夢見有個自稱張景陽(西晉文學(xué)家張協(xié),字景陽)的人對他說:“從前我把一匹錦寄存在你那里,現(xiàn)在可以還給我了。”江淹從懷中拿出幾尺錦給他,結(jié)果這個人卻生氣地說:“怎么只剩這么點了?”然后回頭看見丘遲(南朝文學(xué)家)就對他說:“剩下的幾尺沒什么用,送給你。”于是從此江淹的辭賦文章就不行了。另一段與《詩品》記載的相似,也是還五色筆給郭璞,不同的是結(jié)果“爾后為詩絕無美句”,就是說沒有“不復(fù)成語”那么嚴重,只是作詩沒有什么精彩之處而已。
這些故事,我們只能把它當作神話傳說,不可當真。但江淹才思減退卻是事實,于是很多后人研究者不滿足于這些故事的草率,試圖探討江淹晚年,尤其是自宣城太守卸任后,作品不如從前的真實原因。我在這里把前人相關(guān)的研究結(jié)果列舉一下,讓大家了解一下。
根據(jù)現(xiàn)代學(xué)者曹旭在《詩品集注》中的總結(jié),清朝以前對江淹才盡的解釋主要有四種觀點:
第一、江淹晚年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氣量狹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駕于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盡。
第二、江淹對當時流行的“永明體”文風(fēng)不滿,但無力與之抗衡,只能擱筆表示抗議。
第三、江淹由于生活環(huán)境改變,晚年已身居高位,俗務(wù)纏身,沒有時間進行文學(xué)創(chuàng)作。
第四、江淹真的才盡了。
近年來,很多現(xiàn)代學(xué)者或其他研究江淹的人們,對其“才盡”的看法仍然眾說紛紜,總體來說大致有兩類說法:
第一、部分研究者堅持認為江淹確實“才盡”,只是“才盡”的具體時間說法不一。
第二、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才盡”只是江淹遠離禍患、自我保護的一種策略,并非真的才盡。
對于這些看法,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做出符合自己口味的選擇。我個人更傾向于江淹之所以才盡,應(yīng)該確實是官至顯達,俗務(wù)太多造成的。因為畢竟不管做官,還是做文學(xué),都需要竭心盡力。要想兩者兼?zhèn),我想,這多少有些難為了江淹。不過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一件事情,解釋的原因越多,似乎每個說法都有道理,但其實這恰恰離真相也就越來越遠。
在我們學(xué)到的歷史人物中,我們的教科書常常說某人具有優(yōu)秀的才華,但是因為政治黑暗,使得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比如李白、蘇軾等等。一生受人排擠、屢遭貶謫。但我想這其實是一個誤導(dǎo),因為江淹恰好向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反證,一個人是否能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得看他是否在這方面具備才能。我想假如李白、蘇軾真的能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為,那么,他們的文學(xué)作品也就不會那么千古揚名了。
像江淹這樣具備優(yōu)秀政治智慧以及正直人品的人,我想我們后人不僅要記住,而且應(yīng)該好好學(xué)習(xí)!一句“江郎才盡”,不知道讓多少人對這樣一個杰出的歷史人物誤會了多少年。 驹瓨祟}:江郎是否才盡?南朝辭賦的絕唱人物:江郎原型江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