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王”故里有爭議 古代陽城究竟在何處
2012/4/26 17:33:5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村頭田間尋訪陳勝王
寫陳勝是需要勇氣的,因為陳勝是個了不起的英雄。
一部秦漢史,陳勝承前啟后。
陳勝之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這位偉大的帝王,“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
陳勝之后,是同樣彪炳史冊的漢武帝,這位將大漢“聲威文教訖于四海”的千古一帝,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創造了數個第一。
處在秦皇漢武之間,陳勝同樣青史留名。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陳勝確實是個英雄。
在強大的秦帝國里,陳勝不過一介匹夫,沒有任何背景,也沒有任何根基,發端于大澤鄉,振臂一呼,“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
建立了大漢帝國的漢高祖劉邦,其時只是陳勝的響應者之一。劉邦稱帝后,不忘陳勝之功,“為其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在劉邦看來,如果沒有陳勝的首義之功,也許就不會有后來四百余年的大漢江山,這也是劉邦以王侯之禮祭祀陳勝的緣由所在。
陳勝是一個開創歷史的人,也是一個扭轉歷史走向的人。
司馬遷同樣看到了這一點,在《史記》中,陳勝不僅被單獨列傳,且歸于“世家”,可見陳勝王者的地位是合法的,也是后世公認的。
不過,我多次翻閱《史記》,總覺得陳勝是一個說不清楚的人物。
陳勝能說得清嗎?簡單地說,當然說得清,在歷史教科書中,陳勝的定位是“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但如果去掉這個稱號,陳勝又很難說得清楚。
比如,陳勝的籍貫就很難說清楚。有的說是登封人,有的說是商水人,有的說是方城人,甚至還有安徽人一說;再比如陳勝的身份,也說不清,按傳統說法,他既然是“農民起義領袖”,自然也是農民,但研讀史料發現,不僅有雇農說、軍官說,甚至還有貴族后代說……
千年以來,有誰能真正認清楚這位陳勝王呢?
一個陽城,四個地方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這是《史記•陳涉世家》的第一句,也是讓很多歷史研究者爭論不休的一句。
陽夏,是今天的河南周口市太康縣,這一點沒有爭議。但陽城在哪里?至今仍有爭議。
一曰今河南登封,一曰今河南商水,一曰今河南方城,一曰今安徽宿縣。
一個陳勝,四個故鄉。競爭很激烈。
這一點兒都不奇怪。連西門慶那樣的反面典型都有兩省三地為其故里爭得頭破血流,何況陳勝呢?
英雄的故里究竟在哪里?我想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司馬遷或陳勝本人,不過在時光機器沒有發明之前,恐怕誰也得不到最權威的答案。
既然沒有權威,后人又根據一些資料不斷解釋、解釋,再解釋,久而久之,四種陽城漸漸浮現出來。
三國時學者韋昭和唐代學者司馬貞、張守節等贊成“登封說”。司馬貞《索引》引韋昭云:“陽城屬潁川郡。”大致在今天的登封附近。范文瀾、呂振羽等采納此說。
據《大明一統志》鳳陽府古跡條下記載:“陽城,在宿州南,秦縣,陳勝生于此。”另據清光緒年間的《宿縣志》記載:“陽城,古地,在州東南,與蘄近。”“安徽說”似乎也不是沒有道理。
“方城說”贊成者的代表是譚其驤先生,譚先生在《陳勝鄉里陽城考》一文中,主張陳勝故里應該在今天河南方城縣境內。
而“商水說”的支持者,根據唐人顏師古在班固《漢書•陳勝傳》注中的說法,推斷陽城應屬汝南郡,故治在今河南商水縣境內。持這種論點的主要有郭沫若、周予同等人。
一個陽城,四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道理。
看來陳勝的籍貫首先就有點說不清。
陳勝故里最有可能在商水
說不清還得說。
其實一句“陳勝是河南人”,估計“厚重河南”的讀者不會有爭議,但如此含糊的說法過于騎墻,想來讀者不會同意。
古代陽城究竟在何處?相關文章數不勝數,各有論據,言之鑿鑿。如果在此鋪展開來,恐怕看起來就讓人頭大。我們不能拿太專業的考據來打發讀者,不妨以文字記載來簡單推斷一下陳勝故里究竟在哪里?
應該說清楚的是,由于陳勝離我們太遙遠,目前尚沒有出土文物來證明。史學界有條規律:如無出土文物予以反證,以《史記》為準。我們就從《史記》中的一些文字來推斷,看看哪里最符合司馬遷的描述。
司馬遷說,陳勝是陽城人。那么古陽城是哪里呢?
由于我國版圖行政區劃變遷幅度較大,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時期,甚至在同一個年代會有兩三個名稱,讓后人難以說清。根據古籍記載,方城、商水和登封古時都曾被稱為陽城。
在《史記•陳涉世家》中,陳勝以楚人自居,起義之前就搞“大楚興、陳勝王”的輿論。陳勝的楚人身份,當時民眾也是認可的,三老豪杰就稱贊他“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也寫道:“秦既暴虐,楚人發難。”《秦楚之際月表》也說:“楚作難,發于陳涉。”《李斯列傳》也稱:“于是楚戍卒陳勝吳廣乃作亂,起于山東。”
陳勝是個楚人,這一點史學界是沒有異議的。陳勝弄出來的國號就是“張楚”,以為張大楚國之意。如果陳勝是齊人或燕人,那應該叫“張齊”或“張燕”才對。何況趙高也親口說“楚盜陳勝”。如此看來,“登封說”有點靠不住,因為按照戰國時的地理位置來說,登封屬于韓國。
同樣在《史記》里,趙高污蔑李斯時曾說:“楚盜陳勝等,皆是丞相傍縣之子(《史記•李斯傳》)。”李斯是上蔡人,和上蔡“傍縣”的,也就是商水了。登封與上蔡之間隔了禹州、襄城等地,而方城和上蔡之間隔了遂平,也不能說是“傍縣”,至于安徽宿縣,隔得更遠。而商水距上蔡故城不過20多公里,從地理位置來看更符合“傍縣”之說。
根據《史記》的描述,陳勝定都于陳郡(今河南淮陽一帶)后,當年和他一起種地的很多老鄉來看他。陳勝政權時間不過半年,勢力范圍很有限。作為反叛者的老鄉,不太可能成群結隊穿過防區去看望陳勝。
陳勝攻占陳郡之后就迅速定都,再也沒有遷都,這比較符合楚人“富貴不還鄉如衣繡夜行”的特點——這點項羽表現得最明顯。秦時,商水屬于陳郡,如果陳勝老家不在陳郡,那完全可以到方城或宿縣定都。
綜合以上史料來看,符合這些條件的,也就是商水了。姑且以為,商水為陳勝故里的可能性最大。
陳勝雕像立在商水田間
3月21日,記者到商水采訪。
拉我去舒莊鄉的出租車司機林師傅有點困惑:“哪個地方有什么好采訪的?”得知我想去看陳勝故里后,林師傅很來勁:“都說那里的后陳村是陳勝的老家,不過沒啥好看的。”
林師傅是商水城關鎮人,對舒莊鄉也算熟悉。“2009年11月份,縣里在后陳村村頭立了一個陳勝雕像。當時敲鑼打鼓很熱鬧。”
由于前幾日剛下過雨,泥濘的土路上積水比較嚴重。在幾乎能看見陳勝雕像的時候,出租車陷在一個泥坑里。林師傅喊來一個在附近修拖拉機的中年人幫忙推車。
這個中年人姓王,是舒莊鄉扶蘇村人,聽說來意后熱心地領我們去看陳勝雕像。
陳勝雕像立在后陳村的田間,漢白玉雕刻的陳勝像橫握寶刀,表情嚴肅,目視前方。整個雕像高4.5米,據說是由南陽的設計師和雕刻家花費近半年完成的。
平心而論,雕塑很一般,沒有什么驚人之處。我端詳許久,又覺得在這寒風微吹的田間地頭,這樣一尊普通的雕塑正符合陳勝的原味。
這位原本普通的農民,在歷史的節點做出了一個不普通的選擇,才名垂青史,普通才是這位農民英雄的本色。
我在后陳村轉悠,詢問村里人對陳勝的了解,得到的回應不多。“都過幾千年了,誰都不太知道。”老王說,他還是聽縣里的干部們說,這里原來是陳勝的老家,后來政府就立了這個塑像。
簡單聊過,老王和我告別,繼續去修他的拖拉機。
我獨自站在田間,靜靜望著陳勝的雕像。
2011年的春天剛剛來臨,田間的麥苗已經返青。兩千多年前,那個偉大的農民就是在這塊田地上耕種并發出隴上之嘆嗎?
遠處,不斷有拖拉機在泥濘的鄉間道路上駛過。
陳勝身后兩千年的農村,已經很難找到年輕的農民,他們大多外出打工,通過打工,可以賺更多的錢,甚至可以改變身份,成為城里人。而留在農村的,平時除了耕種,還可以擺弄拖拉機、農用三輪車、貨運車。和陳勝相比,現代的農民日子要好很多,所能選擇的也更多。
陳勝創造了一個屬于過去的歷史,而現代的農民正在創造一個更偉大的歷史。
千年而過,白云蒼狗,浮云煙海,正如毛主席在《賀新郎•讀史》中所言:“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原標題:陳勝王”故里有爭議 古代陽城究竟在何處】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 記者:朱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