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畫像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孔丘,字仲尼。魯國人。
生平
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30余歲時開始授徒講學。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魯國內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弟子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后升為司空和大司寇。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并用,收回被齊國侵占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的邱、費被毀后,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以后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遂帶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飄泊生涯,時孔子55歲。孔子14年中先后到過衛、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68歲。魯哀公和季康子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哲學思想
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貌。
天命鬼神觀
孔子繼承了傳統的天命鬼神觀,視天為萬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認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五谷生焉”,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所以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并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關于人死后是否變鬼的問題。
仁與禮的學說
禮原為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春秋時“禮崩樂壞”,禮已名存實亡。孔子注重社會倫理問題,把禮看成是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區別華、夷的標志。他譴責破壞周禮的行為,對魯國季氏竊用天子之禮,“八佾舞于庭”極為憤慨,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張“正名”,試圖用周禮的形式去匡正已經產生變化的社會現實,要求人們“克己復禮”。但是,在不違背周禮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結合時代的變化對周禮的具體內容有所損益。仁這一概念在春秋時已廣泛使用,孔子賦予了它以新的涵義,使其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范疇之一。《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又對子貢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認為仁就是推己達人的忠恕之道。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容包括成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認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價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他重視道德修養,強調自身的努力,即“為仁由己”,“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求人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提出了一系列修養方法,如反求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還包含著愛惜勞動者的思想,如仲弓問仁,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子張問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此“五者”即“恭、寬、信、敏、惠”。孔子的“寬”、“惠”表現在統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所謂德政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即在經濟上實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寬刑罰而重教化。經濟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論語》記載孔子“所重:民、食、喪、祭”,主張“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寬民就是要反對“不教而殺”的苛政,孔子主張對人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理”,反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人民的道德觀念,促使人民自覺遵守社會規范。為了行德政,孔子還提出了“舉賢才”的政治主張。《論語》記載仲弓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他認為還必須考慮到民意,“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主張處理事務時,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認為“過猶不及”。孔子主張恪守“中道”,如《論語》記載,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主張“德刑并用”,“寬猛相濟”;對學生,性格過于進取的加以遏制,對于謙退的加以鼓勵。孔子反對過激的言行,但同時也反對不講原則,“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的“鄉愿”行為,稱“鄉愿,德之賊也”。
知識論
孔子就知識的來源和對知識的態度把人分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他雖承認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但他所強調的是后天學習,著眼于“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的中等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主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多聞闕疑”、“多見闕殆”。他還討論了學與思的關系,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提倡勤于學習,善于思考,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觸類旁通。孔子主張學以致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他反對知而不行或“言而過其行”的人。
歷史地位
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雖具有一些傳統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當時是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所以在戰國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先秦顯學之一。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漢以前并未受到統治者的特別重視。漢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孔子的思想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視。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對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了孔子及其學說在中國思想界的統治。以后,歷代統治者進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學的措施,鞏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文學、藝術、教育、史學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這種影響波及到東亞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發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五四運動以后,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進步思想家的批判。中國的一些學者,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史學工作者,對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統的研究和評價,取得了很大成就。孔子思想學說主要匯集在孔子弟子撰寫的《論語》中,《左傳》和《史記•孔子世家》亦有有關孔子言行的記載。【原標題:儒家創始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