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大蝦處處皆有,但豫北浚縣的油炸大蝦為何其形、其色、其味獨具特色呢?原來,如今普及全國的油炸大蝦,是從浚縣傳出的!
在浚縣縣城西關云溪橋邊有座福升樓,是浚縣縣城內最早做大蝦生意的老字號,是一個六代相傳的油炸大蝦世家。
這個名蝦老鋪,位于古魚市街與縣城西大街交叉口,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淇河、衛河、共渠、天籟渠、民豐渠,橫貫浚縣全境,魚蝦豐饒,為油炸大蝦提供了充足原料。那時的浚縣縣城素有“小天津”之稱。緊靠城墻的魚市街,以買賣淇河、衛河魚蝦而聞名。
云溪橋邊碼頭,停靠著無數往來客商的船只。很多來浚縣運貨的商販,通過衛河,將浚縣的油炸大蝦運往天津、北京等地。云溪橋畔,魚市街上,城門旁邊的福升樓,以其做工精湛、別具風味的油炸魚蝦聞名四方……
浚縣油炸大蝦,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證,只知浚縣這個相傳六代的油炸大蝦世家。福升樓的主人王書文對記者說:“二三百年前,我們家就開始做油炸大蝦了。”“浚縣的油炸大蝦自古就很有名,清朝時,俺的先輩王永福就曾在山東菏澤一帶賣過。”王書文之父王勝月老人回憶說。
由于福升樓的油炸大蝦賣得好,周圍的商販也紛紛炸起大蝦。沒多久,賣油炸大蝦的小攤遍及了浚縣城。
浚縣的油炸大蝦聞名四方且年年銷量很好。縣城附近的甘草莊、孫莊等地做油炸大蝦的高手也很多。以前這里的農民一到冬春時節,便肩挑工具,近至安陽、鄭州,遠到徐州、菏澤等地沿街叫賣油炸大蝦。
今年65歲的王勝月老人介紹,他的先輩王永福,炸蝦藝高技湛。福升樓就是根據他的名號起的。清朝光緒年間,有位知縣喜食油炸大蝦,專請王永福進衙當廚師。每次宴會,只要一端上王永福做的油炸大蝦,賓客們總是競相品嘗,贊不絕口。王永福的三叔王順河,亦是當時做油炸大蝦的高手,他有個徒弟叫吳臊妮,由于手藝高超,制作的大蝦色味地道,曾進京開店,深受食客稱贊。
每年的浚縣正月古廟會,城里城外、山上山下、文治閣周圍,油炸大蝦的攤位總是星羅棋布,為古廟會增添了不少風采。因為浚縣的古廟會,浚縣的油炸大蝦才得以流傳深遠。很早以前,遠在山東、湖北的香客、游客都會來此趕廟會,那時,凡是來趕廟會的人都會買些油炸大蝦回去。“趕會不捎蝦,等于趕個白搭。”浚縣城內至今還流傳著這句俗語。
浚縣油炸大蝦制作歷來考究。王勝月老人欣然講起其祖傳大蝦的做法:將優質小米用水淘洗干凈,控干水碾成細面;鮮蝦洗凈備用;將細面調成糊狀,放入食鹽、花椒、茴香等調料,而后倒入鮮蝦,拌勻。一斤鮮蝦,起碼要和四兩細面。待到油鍋八成熱時,用筷子一個個夾著蝦尾,從面糊中拉出,頭朝下放入油鍋。這樣炸出的大蝦,腿朝前,如同活蝦一般,既好看,又好吃。
如今浚縣油炸大蝦已經遍布全國各地。北京、天津、山西都有賣油炸大蝦的商販。“很多人不知道發源地在哪兒,其實追根溯源,都是咱這兒的。”王勝月老人說,要是到北京,看見有賣油炸大蝦的,問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都知道浚縣西關的福升樓。(馬珂)(原標題:香飄四方的浚縣油炸大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