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輿縣西洋店鎮高臺村村民有一個祖傳的手藝,那就是炸馓子。當地人還把馓子叫做“油炸香絲面”。這一手藝究竟傳了多少年、多少代,誰也說不清。村里一位97歲的老人說,家鄉人祖祖輩輩都炸馓子。
高臺的馓子手藝人除了在當地和附近幾個縣區做馓子生意外,幾乎都離開了家鄉,在全國各地炸馓子賣馓子。他們大多在北方各城市,因為北方城市相對干燥,易于儲存馓子。村里人說,從東北三省到新疆都有他們的足跡。
時下,正是馓子銷售的高峰期,壯勞力們就攜家帶口到外地炸馓子,一直到第二年夏季割麥子時,才陸續回到村子。炸馓子這一傳統工藝成為當地百姓致富闖世界的獨門絕技。
記者見到了高臺馓子的傳人之一孫自愿。他原來一直在東北、河北、山東以及我省的鄭州市炸馓子,三個月前才回到家鄉。他如今和妻子、兒子一道在駐馬店市驛城區炸馓子。
孫自愿七八歲時就跟著爺爺、父親學炸馓子。孫自愿十五六歲時,他的爺爺拍著他的肩膀說:“這孩子中,年紀輕輕就掌握了炸馓子技藝,可以出師了。”他從那時起進平輿縣城炸馓子賣馓子。隨著手藝日臻成熟,他的眼界也越來越開闊。結婚之后,他就帶著妻子到外地闖世界,算來至今已有20余年。
孫自愿說,高臺馓子香酥脆,味道醇正。高臺馓子能行走全國,靠的是真材實料。
高臺馓子和面很有講究,和好的面里須有氣體,一盆面摔在面板上時,會發出一聲悶響。面里和有雞蛋、芝麻、鹽。
炸馓子基礎技藝是盤條,25公斤的面團要在手里不停地揉搓,搓成細條,連綿不斷。一團面盤出的細面條有四五百米長,一圈一圈地盤放在大盆子里。然后就是炸馓子了。這一般都是由技藝精湛的男子來完成,火候、油溫、馓子造型,都得面面俱到。從盤條到炸出馓子需要四五個小時,很是辛苦。
馓子在平輿、新蔡、汝南等地很有市場,因為當地人有一風俗,赴婚宴、喜宴或走親戚時,都要帶些馓子。(記者 張 朝 文/圖)(原標題:平輿高臺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