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得正起勁時,一個褐色皮膚的莊稼漢來到了身邊,難道拍圖片踐踏了莊稼?于是,我急忙向老鄉道歉,老鄉咧起白牙哈哈大笑,直喊我的小名。傻愣了半天,才認出眼前的莊稼漢,竟是我的同學李根。此時,李根爽朗地說:“竟然一腳踏進了自家麥田,那就請大記者回咱家吃飯吧。你嫂子在做不翻兒,還洗了面筋熬了一鍋糊辣湯呢!”
來到李根家,李嫂正忙乎著。見有客人,趕緊打來壓井水讓我洗手,催著李根剝新鮮大蒜搗蒜汁,說面筋糊辣湯做好就晾在廚房。坐在院子里,欣賞著李嫂做著不翻兒,思緒忽遠忽近。做不翻兒,要用特制的不翻兒鍋。不翻兒鍋雖然小巧卻很渾厚,鍋底、鍋蓋都厚墩墩的,有三條腿,用生鐵鑄成。每戶農家都有不翻兒鍋,都會做不翻兒,尤其來了客人,更要做不翻兒招待。將不翻兒鍋,用中火燒熱,抹油,倒進一勺放了鹽、花椒粉、蔥花等調料的雜面糊糊——有玉米面、黃豆面、小麥面等等,將面糊糊在不翻兒鍋里攤勻,調成小火,嚴絲合縫蓋上厚蓋子。不用翻,餅就燜制熟了。熟后用鍋鏟將餅鏟出,放到柳條筐里。不翻兒和煎餅不同,不翻兒比煎餅要厚要肉實。很快,李嫂便將柳條筐摞滿了焦黃的不翻兒。
學著李根的樣子,拿起一張不翻兒卷在手里,然后蘸上香醋香油調制的蒜汁,咬一口,那個香呦,吃上一口勝過活神仙了!我甩開腮幫子吃了三張不翻兒,喝了兩碗糊辣湯!上網查資料得知,不翻兒,最早是舊時船家的干糧。所謂不翻兒,即制作過程中不用翻即熟。制作過程和名稱,也都是為了討個吉利,希望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想不到小吃不翻兒,曾浸著多少血淚和企盼呢!(張學偉)(原標題:不翻兒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