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林林總總的面食譜里,饃是北方人的主打食品。早在400多年前,在沈丘有一個叫顧二別子的人將饃演化成一種既能食用又頗具觀賞價值的面塑——顧家饃。顧家饃以面粉為原料,經過防裂抗霉處理,經手工揉、搓等70多道工序,塑造的花鳥蟲草、十二生肖、人物等憨態可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全國民間藝術大花園里的一朵奇葩。它不僅受到古代人的青睞,而且深受現代人的喜愛,曾出口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列為周口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顧家饃的傳說
讓時光追溯到清朝初年的后金時期,地處黃淮腹地的沈縣(現沈丘縣老縣城老城鎮)城南大門夏灣村,有一個真名叫顧維臣,人稱顧二別子的人。顧二別子聰明好學,但生性脾氣倔強,就是人們所說的認準一個理八頭牛也拉不回的人。當時,純麥面饃很少,夏灣村有幾個做饃賣饃的小作坊。顧二別子做饃手藝精湛,常常在其做的饃賣完了,其他幾家做的饃還未開始賣。但顧二別子有其做人原則,他每天都不將饃賣完,而是留下一部分,即便是有名望和有勢力的人來買,他也不賣,目的是讓其他幾家賣饃的同行也有碗飯吃。天長日久,顧二別子研制出一種狀似葫蘆的小白饃,晾干后堅硬如石,存放一兩年也不霉變、干裂,餾后食用仍似剛出鍋的饃一樣新鮮,被人稱為“顧家饃”。一時間,顧家饃在當地聲名鵲起。當地的官宦或商賈都以顧家饃饋贈親友,有錢人家祝壽辦喜事用顧家饃作為禮品贈送,老百姓更是把它當作娃娃的吉祥物,既可逗孩子玩耍,玩耍后洗凈餾一下可繼續食用。
據夏灣村人相傳,當時清朝有一位皇帝得了重病,宮中的太醫輪流為其把脈問診,但誰也無法治愈皇帝的病。正當滿朝文武一籌莫展時,一名云南籍李姓高官猛然間想起沈縣的鄉醫劉先生曾經用當地的狀似葫蘆的小白饃治愈了其兒子多年不愈的頑疾。原來,李姓高官的兒子跟隨父親讀書時,患上了隔膜癥,藥力達不到,又無法針灸,只好放棄治療。李姓高官無奈打發兒子只身回云南老家。李公子沮喪地往家趕,行經沈丘老縣城時正值元宵節。他游逛到廟會上看戲時,一位長衫老者攔住去路,告訴他說其時日不多。李公子驚詫之余,看到長衫老者仙風道骨,知道是遇到了高人,遂下跪請求為其治病。長衫老者將李公子帶回家,熬了一大缸藥水讓其在一夜之間喝完,否則3日內必死。看著滿滿一缸藥水,想到自己的短命,李公子不由得哭一聲喝一口,到天明仍未喝完。長衫老者看李公子喝藥不多,就告訴其說是他故意讓李公子哭的,這一夜哭喝,藥入肺腑,達到了療效,隨后給李公子抓了幾副藥,并給他帶上一袋顧家饃,讓他每頓吃兩個。不想李公子的病竟在兩個月內好了。后來,李姓高官得知長衫老者是游走在鄉間懸壺濟世的劉先生。李姓高官極力推薦讓鄉野的劉先生為皇帝治病。劉先生被召到京城后,為皇帝把脈開出藥方,隨后把隨身攜帶的顧家饃也奉上,并囑咐皇帝身邊的人說,在皇帝進膳時每頓飯可餾兩個顧家饃食之;实壅{理一段后,龍體康復,于是再次召見劉先生以示答謝,其間問到了饃是什么藥引子。劉先生告訴皇帝說,那不是什么藥引子,而是沈縣一姓顧的人家做的饃,食之味美可口,而且經年儲存不壞;实埤堫伌髳偅靷鞒鍪种I,要求沈縣縣衙每年都要往皇宮進獻一些。自那時起,顧家饃被選為御用貢品。
相傳在晚清時期,還沒有當大總統的袁世凱在為無物奉獻慈禧太后而悶悶不樂。一次,袁世凱回鄉時,品嘗到親友前來拜訪時帶來的顧家饃。袁世凱當即被顧家饃的色亮如釉、形似寶葫、入口津甜香醇、回味綿綿不絕的獨特風味而傾倒。他為了取悅于慈禧太后,便帶了許多顧家饃去孝敬,最后深得慈禧太后的贊賞。從此,顧家饃又有“貢饃”之美譽。
顧家饃以其考究的工藝、精良的做工、復雜的工序、好看的外表,一直受到人們的好評。
顧氏傳人說做饃
近日,記者慕名來到沈丘縣老城鎮夏灣村探尋顧家饃的奧妙。
在老城鎮泉河九孔大橋北岸的夏灣村,記者找到了顧家饃發明人顧維臣的10世傳人顧東山。今年55歲的顧東山提起顧家饃侃侃而談。他說,顧家饃是其家族流傳下來的光榮和驕傲。自從顧維臣研制出顧家饃后,這種特殊的工藝一直在顧氏家族中傳承,并且做饃的都是顧氏的本族人,且傳男不傳女。但從顧東山的祖輩開始,由于生意興隆,家族才開始雇用外姓人,所以現在鎮上做顧家饃的幾十家饃店,除了顧姓外,還有趙、陳等6個姓氏。顧東山說,他家的饃店與其他人的相比,名氣較大。經常有香港、北京、廣州等大城市的人慕名到他的饃店來購買或訂做。
顧東山拿出放在堂屋正中間的一個匾牌,那是1990年原周口地區工商局、個體勞動者協會頒發給他父親顧體修的“優質風味小吃”的獎牌。顧東山說,他父親在8年前去世了,生前最注重顧家饃的名聲,寧愿浪費一斤面也不愿意出一個殘次品的饃,因此這個獎牌他看得格外重。顧東山從16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做顧家饃,每天3時起床,直到第二天晚上成型的饃出鍋后,才能睡覺。
顧東山說,他的母親高秀蘭才是現今鎮上做顧家饃的高手,因為他母親做顧家饃已經做了74年,現在仍然對顧家饃不肯放手。記者見到顧東山的母親高秀蘭時,發現她除身體略顯彎曲外,精神很矍鑠。她對顧家饃比兒子顧東山要精通得多。原來,高秀蘭是個童養媳,從13歲進顧家起,就一直跟著公婆學做顧家饃。
高秀蘭老人說,顧家饃分兩種:一種是小白饃,形若葫蘆,尖染紅點,通體潔白如玉,底部有形似八卦的陰陽紋理,即是人們平時稱作的“貢饃”。另一種是小花饃,它在小白饃的工藝基礎上,選材于常見的動物、瓜果、花草魚蟲和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傳說,然后在饃上涂各種食用色素,其彩繪以勾線和著色相結合,不僅具有淮陽泥泥狗的特征,而且很接近開封朱仙鎮的木版年畫的色彩。在選用原材料上,高秀蘭老人嘆息說,目前顧家饃的原料選材遠不如以前講究。那時選用的是黑黏土地里收成的小麥,而且是用石磨磨出的頭遍精面粉,和面用的水是泉河里兩眼泉眼里的活水,不僅如此,就連發面用的也是活酵母,所以蒸出來的饃陰干后,質地似石頭般堅硬,表面潔白光亮,但蒸餾后,復原如初,鮮美如新,還能從餾過的饃上剝下一層狀似雞蛋內膜一樣薄的白皮。做饃的工藝十分講究,每個顧家饃在出鍋前,先后要經手工揉、搓、捏、掀、挑、彈、撿等72道工序。在做饃前,要用溫水調理好活酵母、精粉面,在揉捏成型后,還要自行發酵8個多小時,然后才能裝進地鍋內。不僅如此,就是在半成品饃裝進鍋里后,還要經常掀開鍋蓋,逐個檢查每個饃的姿勢。每個饃從出鍋到陰干還要一周時間。高秀蘭老人說,為了不砸顧家饃的牌子,兒子所做的每個饃在出鍋后,她都要一個一個地把關,不合格或者有瑕疵的次品饃,一律不準流入市場。
在與顧東山家相距不足100米的趙建成家,也能加工顧家的小花饃。趙建成說,他家從祖父那輩人開始就在顧氏作坊里做工,掌握了顧家小花饃的工藝。他從12歲開始就跟隨父親學做顧家饃,主要致力于顧家小花饃的藝術攻克,不斷開發出具有現代氣息的面塑作品,比如“奧運福娃”、“牡丹仙子”、“炎黃二帝”等。他所創作的作品還獲得民間藝術大獎。趙建成說,顧家饃的特點是題材廣泛、造型獨特,并強調表現模擬對象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注重傳神寫實與夸張手法并舉。在顧家饃的造型中,頭和身比例皆不相稱,頭占全長的三分之二,身和尾僅有三分之一,再經過藝術處理,給人以夸張而無不實之感、寫實又無造作之態。在選材上,注意與人們的日常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多帶有吉利或喜慶色彩。
小面塑里乾坤大
顧家饃不僅具有吉祥、喜慶、富貴的色彩,還包容著忠、孝、義等傳承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理念融為一體。此外,顧家饃還傳承著道教文化精髓。比如:小白饃尖用朱砂點上紅點,上面用桃木梳子按上“七星”印,底部自成太極陰陽紋,在民間有可以避災、免禍、驅邪的說法。
近年來,在傳統的基礎上,新開發的顧家小花饃有“母子青蛙”、“母子馬”等寓意子孫滿堂的;“猴騎虎”、“猴騎馬”等寓意馬上封侯的;“鳳凰戲牡丹”表示富貴的;“龍鳳呈祥”、“二龍戲珠”、“獅子滾繡球”等希望日子過得更加美好的。此外,還有十二生肖系列,以及小刺猬、小鴨、小鵝、小鳥、小魚等。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設計的福娃面塑、在2009年洛陽牡丹節牡丹仙子面塑,以及在姓氏文化節上設計的伏羲面塑等,受到中外賓客一致好評。
顧家饃不僅是民間藝術,而且還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過貢獻。在1947年夏,劉鄧大軍行進大別山途經沈丘縣老城鎮時,由于部隊糧草不足,老百姓聞訊后,紛紛拿出舍不得吃的“寶貝饃”慰問劉鄧首長和子弟兵,至今仍被傳為佳話。
。保梗福衬觐櫦茵x入選“河南民間藝術展”,先后在北京和廣州展出;1989年在河南省首屆藝術節參展,令國內外民間藝術家贊嘆不已;2008年由文化部在全世界舉辦的“春節品牌”活動中,顧家饃應邀參加澳門、新加坡“內地習俗展”;2008年10月,顧家饃被列為周口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沈丘縣老城鎮黨委書記劉貢獻在接受記者采訪中介紹說,在老城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之前,老城鎮黨委、鎮政府一致高度重視顧家饃這一民間藝術品牌的培育和推介,力爭將其打造成代表老城和沈丘乃至周口的一張文化城鎮的名片。千方百計地把顧家饃當作老城鎮的支柱產業來做大做強。目前,老城鎮共有50多家顧家饃加工作坊,從業人員500多人,并成立了沈丘顧家饃食品有限公司,且分別在鄭州、周口和周邊的縣市設立了直銷處。以后,他們將采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入的模式,讓顧家饃的技術含量更高,將其打造成更高端的民間藝術品牌。(記者 朱保彰 文/圖) (原標題:沈丘顧家饃香飄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