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美食 >> 瀏覽相關信息

有個村子叫麻花

2013/8/23 17:16:28 點擊數: 【字體:


  張瑞存:“放在桌上能點燈,我給你表演一下,這可以當作蠟燭使用,說明材料好,質量高。”

  這種能被點燃的麻花出自河南省民權縣的一個小村莊。據說260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至此,品嘗了這里的麻花,從此這個不知名的小村莊就被叫做了麻花莊,這里的麻花也有了貢麻花的美譽。如今,在這個只有100多戶人家的小村里,幾乎人人都會做麻花。

  記者:“你好,正在做麻花吧?”

  村民:“是的。”

  記者:“誰是主人?”

  村民:“我叫張行。”

  記者:“這是你家的?”

  村民:“是的。”

  記者:“麻花做了多長時間了?”

  村民:“做了十幾年了。”

  村民張行的母親:“我從一嫁到張家就開始做麻花,我今年60多歲了。”

  記者:“你多大了?”

  村民張行的兒子:“我9歲半。”

  記者:“你從小就會做麻花嗎?”

  村民張行的兒子:“是的。”

  記者:“你弟弟會做嗎?”

  村民張行的兒子:“會”

  記者:“讓你弟弟給我們做做看看。”

  在麻花莊提到麻花,就要說到一戶人家。從乾隆皇帝吃他家的麻花到今天,風風雨雨兩百多年,這戶人家始終將麻花作為主業沒有失傳,也是他們才有麻花莊的現在。

  張培仁:“我是第八代,我父親是第七代,我兒子是第九代。”

  作為貢麻花的傳人,過去張培仁一家加工麻花,傳承的都是祖祖輩輩的規矩,傳男不傳女,加工時不得有外人在場。但是隨著市場對麻花需求量的增加,張培仁只得在莊里請人來加工。

  張培仁:“最多的時候,由于房子的限制,分幾個地方加工,最多時有四五十個工人。”

  麻花增加了產量,張培仁不得不面對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祖傳的手藝慢慢地被村里的人學走了。村里加工麻花的人家也越來越多。

  村民:“2005年春節,銷售了6000件,炸了兩三個月。”

  村民:“一年可以賣個五六萬元錢。”

  記者:“你這兩天在炸麻花沒有?”

  村民 楊四景:“昨天炸了, 今天沒炸,今天到商場送貨去了。”

  在楊四景家,除了每年自家地里收獲的一千多公斤麥子都用來炸了麻花,每年他們還要再購買兩千多公斤面粉 。像楊四景這樣,在麻花莊有二十戶人家。但是這么多麻花,村民的銷售范圍卻十分有限。

  記者:“這是你們今天早上剛炸的麻花嗎?”

  村民:“對。”

  記者:“這麻花主要是賣到哪兒?”

  村民:“在附近賣,往農村,在我們村周圍。”

  張瑞存:“原來我們商丘都賣不進去,只是在民權縣城和農村的小商小販、小代銷點。農村都有小代銷點,都是賣到那兒。再一個也沒包裝,一個箱子,把麻花捆成一捆。”

  大部分麻花都在麻花莊周邊的農村市場銷售,農戶之間的競爭可想而知。

  張瑞存:“當時這個代銷點我正送著,他來送了,你送到我這個點,我就為這個地盤爭,經常發生糾紛。糾紛最大的時候是什么樣子?那就兩家打架。”

  有規模沒市場,有競爭沒秩序,麻花莊的人也像擰上了勁的麻花。2001年,麻花莊所在的民權縣和王橋鄉想著將所有的麻花加工戶聯合起來,走分散加工,集中銷售的路子。按照計劃,村里的所有加工戶將組成一個集團,有本事的在外跑銷路,會手藝的在家炸麻花,讓麻花帶領麻花莊的人共同致富。但是麻花莊的人對這種聯合從一開始就不感興趣。

  張培仁:“規模一擴大,我這邊需要的人就多了,我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就不行。”

  村主任:“你有本事你自己跑的銷路,聯系的客戶。你就做。我在外面聯系不到客戶就不做,我慢慢再跑。我跑到了銷路我自己做,集中起來也不行。”

  村民:“集中起來后跑銷路,都是到外面去,代價高 。”

  要把自己千辛萬苦跑來的定單交給別人做,這在許多人的眼中是一件不劃算的事。盡管是聯合了,麻花莊里的加工戶還是在各自為戰,麻花聯合體名存實亡。2002年,張瑞存想到了一個辦法,由他提供原料,讓加工戶給他來炸麻花。

  村民:“當時面,油都是他的。我們給他加工。”

  張瑞存:“第一批訂單在開封。成車的銷。要1000箱,加工了不得1100多箱。村民們歡欣鼓舞,說這樣一來。要不了多久,村里就能夠蓋樓房,鋪柏油馬路,坐小汽車了。”

  拿著別人的原料在自己家里賺加工費,也不用再為銷路東奔西跑,這在不少村民眼中是筆不錯的生意。可是沒過半年時間,張瑞存就沒有再給村民們訂單了。村民們為此議論紛紛。

  村民:“銷路不好吧,價格貴。”

  村民:“他自己想自己干。賺錢多些。”

  提起當時為什么不再組織村民為自己加工麻花,張瑞存是有苦難言。

  張瑞存:“一些農民把我發給他的面,油換了,因為你不可能始終監督他,而且添油的時候是不斷加,他就加差油。結果在鄭州的貨被退了回來,那一次損失了八千多元錢,”

  歷經了這次變故,張瑞存決定自己建立一個麻花加工廠。

  張瑞存:“正兒八經的組織起來,分散不行,人員素質差。”

  現在,張瑞存的麻花廠是麻花莊里規模最大的,村里的一些村民成了他廠里的工人。 張瑞存希望把自己的麻花廠建成當地的龍頭老大,將來有一天能通過自己的企業來整和麻花莊的麻花。

  2005年4月26日,張瑞存帶著他的麻花去了一趟深圳。

  張瑞存:“深圳航空公司招標航空食品,有四百多家企業,我們也沒抱希望,結果我們中標了。一共有十幾家企業中標。”

  按照合同,麻花莊將每天為深圳航空公司提供三萬包小麻花,這是麻花莊260多年來做的最大的一筆生意。

     張瑞存:“村里邊95%的人沒有坐過飛機,現在我們的麻花上天了。”(記者:陳翔 劉國強)(原標題:有個村子叫麻花)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央視網(2005-06-3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