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提起紅薯,好多人感到胃酸,因為前些年生活水平低,大多數農村人都是在“紅薯窩窩”堆里度日子。可近兩年,禹州人靠紅薯搞起“三粉”加工,而且活兒越做越大,不僅辦起了“三粉”加工廠,生產的小包裝粉條還遠走高飛,成了城里人愛吃的“滋補品”。禹州農民靠“三粉”加工,漸漸鼓起了錢袋子。
“三粉”加工主要是用紅薯制品制作粉條、粉絲、粉皮。目前,禹州粉條遠近聞名,已經發展成為農村的一項主導產業。
提起“三粉”加工,禹州市古城鎮黨委書記李清堂最有發言權,古城鎮屬山崗地,百分之八十的農戶都種紅薯。李清堂說:“種啥都要種出名堂,現在不是搞結構調整嗎?咱就靠加工紅薯帶領群眾致富。”他帶上幾個紅薯種植大戶,專程到河北盧龍縣、昌黎縣和山東招遠縣、泗水縣,先后考察了1個“三粉”加工機械生產廠家和5個“三粉”生產廠家,開闊了眼界,受到了啟發。桐樹張村的劉本干不滿足于小打小鬧,投資20萬元興建了“河南省禹州市金慶食品有限公司”,并被國家商標局注冊“金慶”商標,精細加工,小包裝上市,很快打入省外市場。劉本干的成功,使禹州人看到了薯制品加工業發展的廣闊前景。禹州市委、市政府通過考察論證,看到了“三粉”加工業在該市存在的三大優勢:一是資源豐富,原料充足。全市紅薯種植面積達38萬畝,遍及20多個鄉鎮;二是當地農民有“三粉”加工傳統;三是市場潛力大,群眾有積極性。為此,市里決定把“三粉”加工作為農業的“四大振興工程”之一來抓。
筆者日前在禹州市朱閣鄉、古城鎮、小呂鄉看到了當地農村薯制品加工的一片繁忙景象。在朱閣鄉嚇水河村,當地的老農說,這里家家戶戶都種有3—5畝紅薯,從去年10月份開始,一直忙到春節,現在有了大型機械設備,自家的紅薯不到一個月就可忙完,每個農戶可增收3000—5000元。目前,禹州市“三粉”加工企業達30余家,產品遠銷國內10個省、市、自治區,農民靠“三粉”加工鼓起了錢袋子。(原標題:禹州群眾加工“三粉”鼓起“錢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