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正宗牛屯火燒的做法是頗為講究的,面粉、油料、作料都必須用上等品,和面用水冬天為“甩手水",夏天用“陰陽水",春秋為“頂手水"。天熱時斤面兌水二兩許,天冷時斤面兌水半斤,和面時要猛揉慢“醒",做到盆里不留剩水,面里不窩生面,面劑大小適中,打時緊摔慢抻,要求手不離油,面不粘手。將面劑拉得長如腰帶,寬約寸許,再卷成陀螺狀,旋磨成型后壓平。遇火力炙烤,中間則會自然膨脹鼓出。爐槽里要經常存油錢深,火燒入爐后,需猛火粘手。將面劑拉得長如腰帶,寬約寸許,再卷成陀螺狀,旋磨成型后壓平。遇火力炙烤,中間則會自然膨脹鼓出。爐槽里要經常存油錢深,火燒入爐后,需猛火熏,文火悶,不時刷油,出熟放生,循環往復,短需一刻鐘,長則半小時,方可下爐。帶餡火燒也是牛屯火燒的一大特點,餡為細碎五花精肉 (回民多為羊肉)、細鹽、蔥花、孜然、作料面拌和均勻,面伸開后卷入其中。火燒熟后,買者須從側面利一小縫,以散發其殼內熱氣,否則,將灼熱難以下口。
“牛屯大火燒”的制作工藝及其佐料十分考究。要用綿60攝氏度的溫水和面,拉成長條,攤上鮮豬油塊、花椒面、茄香面、蔥花和碎鹽,卷十八層成園形面團,在油鏊上煎硬后,再投入爐膛壁上烘烤,翻轉八遍,遍遍都涂豆油或其他植物油,以使內填的豬油塊熔化外浸,外的植物油內浸。這樣烤熟后,黃焦酥脆,味道鮮美,香而不膩,用手掌一拍即成碎片,牙齒好的人嚼之用聲;若老人食時放在籠上一蒸,軟如蛋糕,香味浸人脾。
近年來,牛屯流行的“夾什"火燒更加豐富了火燒內容,或雞蛋或牛肉或火腿腸或豆腐串或綠豆芽,在爐面上切開攤好,佐以精鹽、蔥花、麻油、孜然、甜面醬、辣椒面、胡椒粉,煎熟后,將火燒環面切開一半夾入心內,口感香甜適中,麻辣爽口,風味更是別具一格,未及下爐即香氣四溢,食者贊不絕口,聞者垂涎欲滴。
牛屯火燒不僅色香味美,而且價格便宜,如今制作“牛屯大肉火燒”的師傅們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又增加了新的原料,烤制出的大肉火燒顏色金黃,口感焦酥,泌人心脾。2009年12月,牛屯大肉火燒被列入滑縣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中原名吃網祝愿牛屯大肉火燒繼續發揚光大,中原名吃網讓中原名吃走向世界。
牛屯大肉火燒”是一種風味獨特的地方傳統食品,相傳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間已開始興盛。“牛屯大肉火燒”之所以能夠紅火起來并揚名全國,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牛屯離汲縣(現衛輝市)2500米,距封丘、延津、長垣均為2500米,是方圓百里聞名的大集市、而且,那時牛屯集是北京至開封的“官道”驛站,過往的官員至此,必落轎下馬,令店家趕制“牛屯大肉火燒”,自己一飽口福之后還要捎走許多,大火燒生意十分紅火,做大火燒的店鋪曾一度達到40余家。二是牛屯人制作大火燒有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寧缺勿濫,寧肯少打幾個,少掙幾毛錢,也絕不粗制濫造。著名的火燒制作師傅、高家第八代傳人高清武曾留下這樣的傳說:在一個大集市上,買他火燒的人特別多,都想趕緊拿到手,催的高師傅有點煩。但他又不愿偷工減料,粗制濫造糊弄顧客,怎么辦?他心一急。端起一盆水,呼的一下子把火燒爐澆滅了,并說:“今天我不打了,你們愛買誰的就買誰的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