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全省大鯢增殖放流活動儀式在盧氏縣五里川鎮的老鸛河流域舉行,1100尾大鯢被投放到保護區的河流之中,標志著全省稀有水生野生動物保護進入嶄新階段。
大鯢為我國特有瀕危珍稀兩棲類動物,俗稱娃娃魚,素有動物演變“活化石”之稱,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被聯合國列為瀕危保護動物名錄,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盧氏縣地處秦嶺南麓,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水系發達,水質優良,水生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是中華大鯢優質原產地之一。1984年,經河南省政府批準成立了盧氏大鯢自然保護區,2000年大鯢被列入《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名錄,2004年,在上級農業部門的傾力支持下,該縣爭取到國家大鯢保護區專項資金,在玉皇山下建起了盧氏大鯢救護中心,2006年9月,該縣建成了全省第一個室內養殖大鯢(娃娃魚)模擬生態環境的科研基地——盧氏縣大鯢救護中心及繁育基地,目前大鯢人工馴養和繁育研究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去年,河南省首次在盧氏縣舉行大鯢增殖放流活動,2000尾大鯢被投放到保護區的河流之中。
為響應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和“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年”號召,進一步加快盧氏大鯢野外種群的恢復和水生態修復工作步伐,盧氏縣再次爭取到了全省大鯢增殖放流活動,此次大鯢野外放流活動由國家農業部倡導并撥付專款,省、市、縣農業部門共同主辦,在盧氏縣生態條件最好的老鸛河上游實施,人為增加大鯢的野外數量,有效地促進大鯢種群的恢復和水生態的改善。(盧氏縣委宣傳部 余照龍)(原標題:河南大鯢增殖放流啟動儀式在盧氏舉行 投放1100尾大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