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八里營的香瓜又快熟了。站在鄉里的萬畝香瓜基地前,看著連方成片的香瓜大棚,河南省滑縣八里營鄉的副鄉長劉振威很是感慨。
他和鄉里的許多干部一樣,都是看著這片香瓜,從零零星星的幾十畝,發展到現在的規模。這期間,有過豐收的喜悅,也經歷過滯銷和減產的痛苦,前前后后,歷時十多年。
劉振威至今還記得1999年那個冬天的晚上,當時他還是鄉黨委辦公室主任,已經過了半夜,睡得正香時,被一陣急促的拍門聲叫醒。開門一看,漫天的大雪正紛紛揚揚地飄灑著。
叫醒他的是當時的鄉黨委書記巫利亞:“雪太大了,趕緊去給大棚刮雪。”
那一晚,幾乎所有的鄉鎮干部和村干部都被從被窩里叫了起來,來到鄉里新建的大棚基地巡察,看到哪個棚上的積雪太多了就往下刮,以防被壓塌,從凌晨一兩點鐘,一直到雪停天亮。
像這樣的故事,在這十幾年中,劉振威經歷過太多了。這些看似點點滴滴、零零碎碎的片段,事實上反映著許多共性的問題。在很多地方,一個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類似曾相識的故事。一個地方產業的成熟,要經歷多少時間、多少困難,才能實現突破?把“八里香”的故事當成一只麻雀來解剖,或許可以從中透視到一些具體的答案。
“我們這個地方,自古以來種瓜就甜”
八里營開始大規模種香瓜,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的鄉黨委書記巫利亞,與許多農業鄉鎮的領導一樣,都在考慮著怎么樣才能讓農民從土地里多賺點錢。
究竟種什么好?這不是拍腦袋就能做決定的事兒。巫利亞帶著一幫人,先后到河南省的扶溝、內鄉等地考察學習,光扶溝縣就去了7趟,最終確定了香瓜這一產業。
“我們這個地方,自古以來種瓜就甜。”八里營鄉劉苑村支書劉樹整說。鄉里特地請專家測驗,這里的土壤特別適合香瓜種植。
確立一個主導產業,需要因地制宜,科學研判,但這也只是第一步。真正把這個產業發展壯大,需要長期的堅持,八里營鄉這一堅持,就是十多年。從老書記巫利亞到現任書記張興義,十幾年間,鄉里的領導班子換了又換,但是一直瞄準著香瓜不換鏡頭,沒有另起爐灶。
既然是市場經濟,就必然要面對各種各樣難以完全預料的風險。這十幾年中,八里營的香瓜產業同樣經歷過許多的坎坷和波折。
1995年的秋后,那是八里營鄉第一次大規模引進香瓜,搭建大棚進行種植。不料,棚子剛剛建起來,一場大雪不期而至,全鄉1000多棟大棚幾乎全部被壓塌。
一個產業的起步期,也是其最脆弱的時候——資金不足,經驗不足,信心不足,一點點挫折,往往就能造成致命的打擊。
然而八里營鄉并沒有因此而放棄,11月底,鄉里跟上級政府部門申請,整合財政資金,重新建起了大棚基地。
在關鍵時刻得到政府的資金支持,看似有些幸運,但事實上,省里當時正在大力推進高效農業,財政為此開列了專項資金,而八里營鄉因為超前的規劃和實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從而才贏得了青睞。
“機遇青睞有準備的人。”八里營鄉黨委書記張興義說。
“賣了瓜賺了錢,我們就吃碗面條,賣不到錢,有時就空著肚子回來”
現在的八里營鄉,有一個頗具規模的香瓜市場,是全省規模最大的香瓜交易市場,全年日均交易50噸。每年香瓜開秤時節,南來北往的客商云集于此,人頭攢動,車水馬龍,八里營鄉的瓜農們的香瓜也因此不愁銷路。
在市場賣瓜的張苑村村民劉奎英告訴記者,她家今年種了3個棚,一個棚估計利潤在10000多元。“有這個市場就方便了,十幾個省的客商都來拉瓜,賣得可好了。”劉奎英說。
這個市場興建于2011年,在此前,這里只是一個小小的村頭批發市場。在2002年之前,則連這個市場都沒有。瓜種出來了怎么賣,曾一度是個難題。
“尤其是剛開始發展的那幾年,規模也不夠大,外地客商來買瓜,‘客大欺行’,經常資金不到位。”張興義說。沒辦法,只能自己找銷路。
當時,鄉里組織干部替瓜農賣瓜。收上一車瓜來,兩個副鄉長拉著到市里擺攤,為了打廣告,切開一兩個讓路人免費品嘗。
“一車瓜,賣了3天。正是六月三伏天,我們就在大太陽地里站著。”劉振威說,“因為鄉里財政也緊張,所以賣了瓜賺了錢,我們就吃碗面條,賣不到錢,有時就空著肚子回來。”
意外總是無處不在,就在香瓜剛剛有了點名頭和銷售渠道時,2003年,非典爆發,運輸不便,導致了大量香瓜滯銷,許多瓜農因此拆了大棚棄種。
但鄉里卻依舊沒有氣餒,反而以此為契機,爭取財政支農項目,集中精力開始在鄉里建設香瓜批發市場,從一個小小的村頭市場起步,發展到了如今這個全省最大的香瓜交易市場。此外,鄉里還先后建立了洋香瓜倉儲中心和商業服務中心,實行錯峰銷售,以規避市場風險,為洋香瓜基地和市場提供全方位服務。
同時,八里營鄉給香瓜注冊了“八里香”商標,開始大力宣傳,各級干部也為此四處聯系、推介、奔波……
每一個產業的發展初期,都要面臨艱難的品牌推廣過程。在一年年的奔波中,“八里香”的品牌慢慢打出來了。2011年10月,八里營的香瓜參加第九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榮獲金獎,更是名頭大振,身價倍增。
“每提早上市一天,每斤多見一毛五呢”
劉苑村是八里營鄉種植香瓜比較早、堅持得也最好的村子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村支書劉樹整感受最深的,就是科技的力量。
劉苑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規模種植香瓜。1998年,村干部、黨員帶頭,搞了11座大棚,種植“伊麗莎白”甜瓜,當年一畝地收入3000元。“效益不算太高,但也還過得去。”劉樹整說。
村民慢慢被帶動起來了,到2002年,村里的香瓜大棚增長到70棟,然而,規模上去了,卻因為缺少特色,在市場上缺少競爭力。
“必須更新品種,否則規模不能再增加了。”劉樹整想。
于是,村里請來了技術員,改善種植模式,更新品種,瞄準市場的需求進行生產。當年,香瓜產量從每畝3000斤猛增到10000斤,銷路也特別好。但是沒過幾年,新品種又開始退化,村里又開始更換品種。為了能讓香瓜提早上市,他們從山東莘縣引進了香瓜品種,并且摸索出“三膜一苫”的大棚種植技術。
“每提早上市一天,每斤多見一毛五呢。”劉樹整說。
一邊更新品種、摸索技術,一邊逐步擴大規模,這也是整個八里營鄉的香瓜種植之路。十幾年間,起起伏伏,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最終成就了全鄉1.5萬畝的香瓜種植面積,1萬畝的香瓜生產示范基地。在銷售旺季,香瓜交易市場日均交易量150噸。如今,看著市場上的繁忙交易景象,說起當年賣瓜的辛苦經歷,八里營的鄉干部們也多了幾分自豪。記者 趙經平(原標題:八里營的香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