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名宴,有唐代宮廷流傳民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因整桌宴席以湯見長,故名“水席”。“水席”中的菜肴有葷有素,素菜葷做,有冷有熱,咸甜酸辣,口味各異。水席共有二十四道菜,先上八個飲酒涼菜(四葷四素),接著上十六個熱菜,熱菜由大小不同的青花海碗盛放。其中除四個壓桌菜外,其它十二個菜,每三個味道近似的為一組,每組各有道大菜領頭,并帶兩個小菜,叫“帶子上朝”,作為配菜或調味菜。吃完一道,再上另一道,如行云流水。唐時袁天罡看出武則天將稱帝,因天機不可泄露,就發明這二十四道菜,預示武氏一生。初名武后宴,宋后改為洛陽宴席,老百姓稱“官場兒”。旅游業發展以來,人們稱其為“洛陽水席”。
“水席”中的菜肴有素,素菜葷做,有冷有熱,咸甜酸辣,口味各異。水席共有二十四道菜,先上八個飲酒涼菜(四葷四素),接著上十六個熱菜,熱菜由大小不同的青花海碗盛放。除四個壓桌菜外,其它十二個菜,每三個味道近似的為一組,每組各有道大菜領頭,并帶兩個小菜,叫“帶子上朝”作為配菜或調味菜。吃完一道,再上另一道,如行云流水。“水席”中的第一道菜由蘿卜絲做成,因類似燕窩風味叫“燕菜”。在上第四道菜時,應上甜菜或甜湯,在上主食時,接著上四個壓桌菜,即湯菜,最后一道壓桌菜是酸辣雞蛋湯叫“送客場”表明菜已全部上完。今人又發現唐時袁天罡看出武則天將稱帝,因天機不可泄漏,就發明這二十四道菜,預示武氏一生, 初名武后宴,宋后改洛陽宴席,老百姓稱官場兒。后來人們稱其為“洛陽水席”。
洛陽水席,有三大特點:一是有葷有素,有冷有熱;二是有湯有水,北方南方均為感可口;三是上菜順序有嚴格規定,搭配合理、選料認真、火候恰當。洛陽水席,又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可據情而定,故深受游客的普遍歡迎。
洛陽水席中最著名的頭道熱菜是洛陽燕菜,不但獨具風味而且還有很有意思的傳說和偉人故事。相傳,武則天居洛陽時,東關一塊菜地里,長出一個幾十斤的大蘿卜,菜農認為是神奇之物,獻給女皇武則天。蘿卜能做出什么好菜,讓整天山珍海味都吃煩了的武則天感興趣,御廚師想來想去,把它切成絲拌粉清蒸,然后曬干再蒸,經過八蒸八曬,配以鮮味湯汁,(個人認為燕菜與紅樓夢中“茄鲞”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普通的材料經過精細的加工配以美味的鮮湯,使普通的食材做出了不普通的味道)女皇吃后,甚感其味異常鮮美,大有燕窩風味,贊不絕口,賜名"燕菜"。后傳入民間,日久天長,大家都叫做"洛陽燕菜",流傳至今。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著名廚師王長生、李大雄精心制作了洛陽燕菜,招待兩位總理。兩位總理一連要了兩道,食后同聲稱贊。因菜中雕有牡丹花,周總理風趣地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開出牡丹花,看來可稱"牡丹燕菜"了。從此,"洛陽燕菜"改稱"牡丹燕菜"譽滿中外。
總之洛陽水席,每道菜都連湯帶水,才是叫水席的重要原因。
要說正宗洛陽水席就不得不提提真不同了,真不同飯店創始于清朝末年,是已有百余年歷史的地道“中華老字號”企業,其前身是“于記飯鋪”、“新盛長”,1947年定名為“真不同飯店”。該店座落在洛陽市老城繁華商業區。有不少名人曾來就餐,當然就包括敬愛的周總理了。
洛陽燕菜
系用白蘿卜切成細絲,配以各種佐料,經過數道工序加工而成,清爽可口,為洛陽歷史名菜。傳說唐代武則天時,洛陽東關出產一特大蘿卜,長約三尺,重達幾十斤,農民視為奇物,進貢宮廷,御廚經多道加工,并配以山珍海味,制成湯羹,武則天食后贊不絕口,因感激當年在感業寺食蘿卜救命之恩,即賜名“義菜”。因其形似燕窩,后改稱“燕菜”,流傳至今。(原標題:洛陽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