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燈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東漢光武帝劉秀統一天下后,宮里張燈結彩,盞盞宮燈,艷麗多彩。隋唐之后,宮燈的制作技藝傳到了民間,然而,現在這項技術面臨滅絕。“現在宮燈大家看了也都喜歡,覺得很有文化韻味,但是不買單。貧窮和寂寞,使得學徒望而卻步。” 北京傳統宮燈技藝傳承人翟玉良無奈地表示。“東風夜放花千樹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里的宮燈烘托出節日氣氛,如今“那人好尋,宮燈不再”了。
做宮燈要有木工基礎
平和中帶有些許困惑,這是記者在天橋的宮燈店里見到翟玉良時他給記者的印象。一走進店里,迎面看到一只非常漂亮的走馬燈,里面是金陵十二釵的圖畫,人物在燈光中轉動,盯久了,憶起大觀園里紅樓群芳的故事,體會到古典文化的魅力。
“我是1971年初中畢業,1975年進入北京宮燈廠。”翟玉良向記者表示,做宮燈需要有木工基礎。木工活分幾種,做宮燈屬于小器作。記者看到宮燈架上那些木牙兒,刻出這些牙兒來是不容易的,要求婉轉曲折,線條柔和,不是四棱四角,這樣才會好看。翟玉良拿起仿造宮燈的燈,這燈的木架上的木牙兒線條是那么的生硬,缺乏美感。“宮燈市場魚龍混雜,北京宮燈廠制作的宮燈,和外邊仿造的宮燈細看還是非常不一樣的。這就是名牌與仿名牌的區別。”翟玉良表示。
宮燈有100多道工序
做宮燈有100多道工序,現在的北京宮燈廠是流水作業,一個多月能生產100多只宮燈。
有一些大的賓館酒店就用宮燈,但是價格很低。“目前我對自己的產品比較滿意的就是云盒子母燈,造型古樸大氣,貴賓樓的總統套房就用的是我們的子母燈。”也有不少企業老板對宮燈很癡迷。上世紀80年代,北京仿膳飯莊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就很喜歡宮燈,在每個客房都有宮燈。每年都找到宮燈廠去做宮燈,修宮燈,每個房間都掛著不同的宮燈,精雕細琢,很有皇家氣派。
宮燈適合有宮廷風格的飯館里掛,比如說聽鸝館、湖廣會館。
也有不少老外喜歡宮燈,但是因為攜帶不方便購買的不多。購買宮燈的有駐外的中國大使館,但是價位不高。
宮燈路在何方
談到宮燈的傳承人,翟玉良一臉困惑,現在宮燈廠人不多,年齡偏老化,而且后繼無人,“我們這些老師傅一月工資就不高,徒弟就更不用說了,耐得住寂寞和清貧的人才能學會,但是宮燈目前市場前景并不明晰”。翟玉良目前正在做宮燈制作的資料整理工作,“以后市場上沒有宮燈了,后人可以從資料里邊知道宮燈是如何制作,是怎么回事”。
為了改變宮燈的狀況,北京宮燈廠也嘗試了創新,做玩具燈等,但是因為成本高,價位也高,競爭不過高科技產品,后來就沒再堅持。“我們曾經給鮑翅宴酒樓做過直徑4米的宮燈,價格十幾萬元,但是這樣的客戶并不多。”翟玉良表示。
宮燈佳話
宮燈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已經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宮燈作為我國手工業制作的特種工藝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統一天下后,為了慶賀這一功業,在宮廷里張燈結彩、大擺宴席,盞盞宮燈,各呈艷姿。“宮燈”之名,由此而生。
隋煬帝大業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陽陳設百戲,遍布宮燈,全城張燈結彩。隋唐之后,每逢元宵節,家家寶燈高掛,處處明燈璀璨、盞盞爭奇斗艷。后來,宮燈的制作技術傳入民間。 清代,宮燈成為皇帝獎賞大臣的賜物。《清朝野史大觀》有載:“定制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一、燈盞數對。”
聲音
宮燈是精神層面的東西
馬先生(北京人 50多歲):我是老北京人,宮燈看到了覺得喜歡,但畢竟不是剛性需求,買了放家里什么地方呢,和家具風格不搭。隨著時代的發展,宮燈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有愿意欣賞玩味的可以買。國家可以把這些技藝通過非市場的方式保存下來,有兩個徒弟就可以傳承了。
看著喜歡但不買
王先生(北京人30歲):我是北京長大的,聽說過宮燈,看著宮燈里面的這些圖畫,覺得很美。我記得有種走馬燈就特別漂亮,看著喜歡,但我不會買。(原標題:宮燈技藝:燈火闌珊無處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