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公首洞修仙的傳說,成就了蘇東坡筆下“東南第一峰”美譽的濮公山;兩岸稻椒遍野,河中鯽鯉竟逗,陳說著淮水又東的千年富饒。傳承一方文明,哺育一地百姓,這就是生生不息的天下第一縣——息縣。
翻開《息縣志》,一股厚重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息縣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賜土,羽達建息國至今,已歷經3131年。
據史料查證,公元前680年前后,楚滅權國、申國、息國而設的權縣、申縣、息縣,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級單位。而今,湖北權縣早已更名當陽縣,申縣也已隨風遠逝,只有息縣,春秋息國地,漢置新息縣,元為息州,明改息縣,3000年“息”字巋然不變。息縣,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縣”。
撫今追昔,豫風楚韻、江淮文化在這里交融,綻放出無限魅力!
這是一塊物華天寶的土地。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著一句婦孺皆知的民謠: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干飯一半饃。傳說中一種能自己生長、永不耗減的土壤“息土”和“息壤”就源于息縣。息縣舊有“古息八景”,美不勝收。息縣古建筑燦若繁星:譙樓、黌學、城隍廟、倒坐觀音堂、大慈庵、火神閣等等,更有恢弘而壯觀的72座牌坊。
這是一塊俊彥迭出的土地。春秋時期和西施齊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愛國愛民的息夫人;清監察御史黃家棟;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李若星;明朝工部尚書周敘……他們出將入相、定乾坤、掌國政、政績卓著、彪炳史冊,至今依然閃耀在歷史的天空。現代更有俞平伯、錢鐘書、楊絳、何其芳、顧準、吳敬璉、張卓元等文革時期客居東岳“五七”干校、壁立千仞的巨匠和泰斗,俞平伯的《家書》、顧準的《息縣日記》、錢鐘書的《管錐編》、楊絳的《干校六記》等等皆孕育于此、誕生于此。
這是一塊抗爭不屈的土地。東漢名將新息侯馬援被稱為伏波將軍。他馳騁疆場、壯志滿懷,“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的豪情令人敬佩。成語“馬革裹尸”就來源于此。解放戰爭時期的隱劍將軍、朝鮮戰場上素有“常勝將軍”之稱的黎原將軍都是息縣兒女的優秀代表。這里還留下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斗爭足跡。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人,從息縣橫渡淮河,完成了千里挺進大別山的偉大壯舉,開始了解放戰爭大反攻。2005年,劉鄧大軍渡淮處被確定為全國紅色旅游線路景點之一。
息縣是一個百萬人口的大縣,總面積1835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圍繞“建設和諧文明美麗富饒新息縣”的宏偉目標,萬眾一心,銳意改革,解難題、謀發展、促和諧,使古老的“天下第一縣”舊貌換新顏……
圍繞“工業上項目”,打造工業強縣
為“筑巢引鳳”,息縣出臺了《息縣鼓勵外來投資優惠辦法》,建立健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測評制度,狠抓投資軟環境建設。成立企業服務辦公室,全程做好涉企行政審批和各種收費事項的公示、***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投資環境。
全縣各級領導干部時刻牢記“四個不讓”:“不讓一個商機在我這里喪失,不讓一項工程在我這里延誤,不讓一件有利于發展的事情在我這里卡殼,不讓一位投資者在我這里受到冷落!”全力營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資創業環境。2008年,息縣被評為“外商眼中的河南省最佳投資城市”和“河南省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優秀縣”。
寬松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引來了四海賓朋,八方客商絡繹不絕前來投資創業,共謀發展。短短3年時間,建成“條條大道寬又暢,棟棟廠房展新顏”的工業集聚區,實現了息縣工業蠶蛹化蝶的飛躍。目前,集聚區已入駐企業52家,合同投資13.56億元,其中有19家企業已建成投產。與此同時,火車站新區和濮管區工業區建設正迎頭趕上,全縣工業呈現出三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圍繞“農業抓特色”,建設綠色糧倉
沃息之壤千古沉積,息壤之地物阜年豐。近年來,息縣以河南省糧食核心區建設為契機,大力實施以中低產田改造為主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真正使息壤大地成為豐收的沃土。2008年,息縣糧食生產連續五年喜獲豐收,總產達17.1億斤,連續3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的殊榮。今年,息縣夏糧生產克服生產中期干旱和麥收時節連陰天氣的不利影響,再創歷史新高,總產達9.78億斤,實現了連續六年持續增產增收。
為挖潛農業優勢,息縣用經營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依托一批生產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拉長產業鏈條。全縣日處理原糧能力在50噸以上的企業有26家,有2家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被評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挖掘農產品精深加工優勢,使農產品“就地消化”,產生“附加效益”,是息縣農業生產的“點睛之筆”。息縣香稻丸為河南名產,素有“一塊香稻香滿坡,一撮香米香滿鍋”之美譽。息縣抓住特產做文章,不僅生產出188元/公斤的天價香米,更是扶植了“香米貢酒”等企業,使香米系列產品遠近聞名。
圍繞“城建樹形象”,構筑生態家園
息縣縣委、縣政府順民意,抓開發,提品位,著力打造“重形象更重內涵”的城建新格局,聘請了上海雅克規劃設計公司重新編制了《息縣城市總體規劃》,啟動了以“三路三街”延伸工程為主的近30個城鎮建設項目,總投資20多億元。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息縣在城市建設中注重突出底蘊深厚的文化品位,使景觀和文化相映生輝。元代譙樓廣場的擴建,千年護城河的綜合治理,“息國故里”牌坊的建設,無不彰顯著別具一格的歷史文化,給這個魅力日顯的縣城注入永不褪色的韻致。
息縣的城市建設不斷向農村輻射,以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為載體,初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新格局。全縣已有75個行政村開展新村居民點建設,10個新村初具規模,敬老院、醫療室、便民超市等公益設施一應俱全,處處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文明和諧的新景象。
圍繞“社會促和諧”,建設文明息縣
占地100多畝、擴建一新的譙樓廣場是和諧息縣的一個縮影。每當華燈初上,成百上千人集聚廣場,唱歌跳舞、健身休閑。每周周末廣場電影準時放映,每月“濮淮風情”廣場文化晚會激情演出,真正讓廣場文化天天樂、周周變、月月新。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化展演更是把這里裝扮得異彩紛呈,其樂融融。
身處息縣,卻能面對面地聆聽到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的精彩授課,這是“百姓大講堂”帶給息縣廣大干群的文化大餐。每月邀請一位國內著名學者專家來息縣舉辦講座,將其做成“通俗的精品”,“高雅的文化品牌”。而相繼建設的圖書閱覽室、健身俱樂部也成為越來越多市民閑暇時的首選,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已經形成。
千年譙樓巍然聳立,像一位滄桑老人,默默地注視著古老息縣的新崛起。譙樓上“政通人和”的牌匾燦然生輝,為新息縣的今天做著最好的注解。息縣——生生不息的“天下第一縣”,在又好又快的大發展中,正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原標題:河南息縣:生生不息的“天下第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