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胎古瓷殘片與仿古絞胎器物比鄰而棲,靜靜地憩息在焦作市金谷軒陶瓷博物館的展廳里。
絞胎古瓷會對仿古絞胎忠告些什么?仿古絞胎想向絞胎古瓷請教些什么?
也許,猜想它們之間的對話,在當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有點兒多余,甚至不合時宜。
絞胎古器,體量小巧,紋飾細碎,典雅拙樸,只宜近觀,一米之外,難睹絞胎裝飾之美;手中把玩,當下人已經少有這一雅好,就是有,絞胎古器體量則又顯得大了那么一點兒。
在絞胎古器中,也有把玩的器物,如小球什么的。因為造型與體量太小的緣故,這類器物又難以盡展絞胎裝飾的無盡之美。
絞胎古器典雅拙樸,大美不言。
但是,這是老子的審美哲學,是崇尚老子的唐人、宋人的審美取向。
也許,這一審美取向,已經遠離喜歡熱鬧熱烈的當下人群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浸泡在眼花繚亂的世界里的現代人,自然“目盲”,至少在審美取向上,與800多年前的唐人、宋人,已經完全不是一種動物了。
何況以釉裝飾的陶瓷借助繪畫,相繼有青花、五彩、粉彩等粉墨登場;而唯一以胎裝飾的絞胎陶瓷,在宋代當陽峪窯創造了一個巔峰后,竟然悄無聲息地戛然而止,停滯于斯,不見維新與創新。
時人不懂、不愛絞胎陶瓷,先有其因,后有其果。
“仿古絞胎,準確地說是仿宋絞胎,完全依照傳統制作,費時耗力,動輒燒裂,百不成一,但就是沒人待見,沒有銷路。偶爾有人來買,也大多把它當成 ‘文物’,倒手騙人。”焦作市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柴戰柱先生說,“絞胎陶瓷只有轉身、只有維新,去適應當下人的審美情趣,先談生存,才能謀求發展呀!”
陶瓷裝飾方式,大體可分為兩類:以釉裝飾(包括以釉繪畫)與以胎裝飾。
宋代以降,以釉裝飾蓬勃發展,以胎裝飾走向式微。
重拾乃至創新絞胎工藝,當然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為了適應現代人的口味,“金谷軒”創燒出了現代絞胎藝術陶瓷。
“大絞紋、大器型乃至創新器型、以瓷雕塑動物與人物等;甚至創作現代陶藝作品,以期與國際陶瓷藝術接軌;抑或以釉繪畫,填補絞胎在表現方面的欠缺,變革宋代絞胎褐、白相間的基本色調,以青、白之色等,彰顯現代絞胎器物的清新清雅——概而言之,在不改絞胎的前提下,什么方法我們能嘗試,都敢嘗試。”柴戰柱說,“金谷軒絞胎既要繼承當陽峪窯的傳統,也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這樣才能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發展才是硬道理,不發展,一味燒制仿宋絞胎冒充文物,是沒有出路的。不然,絞胎陶瓷就會有一個新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燒制現代絞胎藝術陶瓷,十不成一;燒制仿古絞胎,百不成一。
絞胎瓷燒造難度,是其他陶瓷難以比肩的。
燒制絞胎瓷,難;既然難,宋代當陽峪緣何知難而進,創造了絞胎瓷的不世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