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當陽峪里說絞胎”系列之二 且憑絞胎長精神(2)

2013/8/30 14:33:30 點擊數: 【字體:

  “君子之瓷”

  鞏義窯唐代絞胎大都是陶質的,當陽峪窯宋代絞胎基本都是瓷質的。

  鞏義窯唐代絞胎不少是半絞的,當陽峪窯宋代絞胎近乎是全絞的。

  鞏義窯唐代絞胎大多施以黃、綠等“三彩”低溫釉,當陽峪窯宋代絞胎近乎都施以牙白、淺白等高溫釉。

  盡管都是絞胎,一陶一瓷、一半絞一全絞、一低溫釉一高溫釉,絞胎陶瓷由陶至瓷的偉大飛躍,存乎其間矣。

  在中國,由新石器時代生產陶器,到漢晉之際瓷器走向成熟,走了六七千年的時間。

  由陶到瓷,難;由絞胎陶到絞胎瓷,亦難。

  難就難在兩種(或者三種)質性不同的泥土經過煅燒,能夠真正合而為一。

  泥土顏色不同,所含礦物質自然不同;溫度在1000℃上下,被燒為陶時,兩種不同質性的泥土受熱產生的分裂現象,尚不嚴重(這也是當下諸多假冒當陽峪絞胎瓷器,大都是陶器的緣由;當然更有添加色劑者,將一種泥土染為相異之色,相絞為胎,燒之為瓷,亦不分崩離析,似為絞胎,但與非絞胎之瓷器近乎無異);倘若溫度燒到1200℃以上,乃至1400℃上下(宋代當陽峪絞胎瓷大都燒到這個溫度而成型),崩裂現象就會異常嚴重。

  絞胎陶瓷,溫度愈高,愈易崩裂;器型愈大,愈易崩裂——這是客觀存在的一條鐵律。

  也因此,絞胎古瓷,難見大器。

  也因此,就是一個20多厘米高的瓶器,也大多一分為三,自上而下,由3節瓶體拼接成型。

  在非絞胎瓷中,拼接就是硬傷(難免留下痕跡,甚至空隙),是不被允許的;但在絞胎瓷中,這是常態,也必須這樣去做,才能求得一個20多厘米高的器物。

  關于當陽峪絞胎瓷的燒造,有人認為是二次燒造——先燒素胎,而后上釉成器;有人認為是三次燒造——先燒素胎,而后打磨胎體、填補修胎,最后上釉成器。

  “二次燒造,恐怕成器率更低;燒造絞胎瓷成本,恐怕更高,甚至高昂得讓窯主不能承受。”當地絞胎瓷研究專家王鴻新先生燒制仿宋絞胎,這是他的經驗之談。

  “絞胎瓷面向的,不會是大眾市場。它是有宋一代最為昂貴的‘奢侈品’,最頂端的人才能消費得起。不然,這么多年,作為絞胎瓷的產地,整個焦作市發掘了很多宋、金、元古墓(不乏級別不低的),不可能連一件絞胎瓷也發掘不出來!”焦作市文物考古隊前隊長楊貴金研究員說,“倒是前些年,看到東北地區的一份考古報告說,人家那兒發掘出來一塊絞胎瓷片,我看應當是當陽峪窯燒造的。為什么當陽峪絞胎瓷跑到了東北?因為那考古遺址,是囚禁宋徽宗的地方呀!你想,連宋徽宗被擄得那么急迫、那么苦難、那么遙遠,都不忘帶上當陽峪的絞胎瓷,由此可以想見絞胎瓷在宋代會是多么珍貴稀少!”

  記者本想查閱這份考古報告,只是楊先生正在整修房舍,書籍堆積如山,實在不忍再難為行動已顯遲緩的楊老先生。

  “焦作是黃帝陶正寧封子故地,自不必說。從考古材料上看,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的陶器,這兒都有出土;至少在周代,這兒就有原始瓷器;自此之后, ‘陶事’不斷,宋代達到一個新的制瓷高峰——這兒幾乎什么陶瓷品類都能生產、都在生產,可謂盛況空前,稱雄大河之北。”楊先生說,“因此可以這么說,當陽峪窯在宋代孜孜以求、生產頂尖‘奢侈品’絞胎瓷,不但是有傳統的,也是有把絞胎工藝推演到盡善盡美之極致境界的陶工、窯工基礎的。”

  昂貴的絞胎瓷,當地之人難以“染指”,是誰在“消費”?

  達官顯貴,文人士大夫。

  特別是有知識、有地位、有財富的政界文人,對絞胎瓷的瘋狂追求,幾乎達到癲狂狀態。“達官顯貴們更以擁有一件為榮,兩件為富,三件為貴。”著名古陶瓷收藏家、北京睦明唐古瓷標本博物館館長白明先生在《片面之瓷·如夢似幻說絞胎——唐、宋絞胎瓷》中這樣寫道。

  當然,倘如只有“榮”、“富”、“貴”的話,絞胎瓷只不過是一種“奢侈品”而已。

  著名古陶瓷學家葉 民說:“絞胎瓷因為表里如一,被稱為‘瓷中君子’;又因為每一件絞胎瓷的紋飾不盡相同,而被詮釋為‘君子和而不同’。”

  對此,柴戰柱先生做詩與古今之人“唱和”:

  賢人雅頌絞胎瓷,表里如一真君子。源于焦作興唐宋,匿失千載出盛世。十樣釉色入泥層,百種紋理由胎生。千度火焰冶瓷韻,萬種情懷在其中。

  絞胎瓷,緣何會被賦予這樣的文化特質與精神內涵?

  這,恐怕還得從頭說起。

  “君子有黨”

  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的當陽峪“窯神碑”上,刻有“江南提舉程公”程筠應“竹林吟叟”李洵之邀為當陽峪所作之歌,其云:“君誠河朔君子儒,我亦江南真丈夫”(參見在下拙作《“不似官窯,勝似官窯——當陽峪窯”系列之三:窯神碑上的“竹林吟叟”》)。

  在程筠作歌、“窯神碑”刻石之時,李洵已被宋徽宗欽定為“元黨人”。

  “元黨人”,有司馬光、文彥博、程頤、呂公著、蘇軾、蘇轍、黃庭堅和范仲淹之子范純仁、范純禮、范純粹等,他們都是北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文人與高官——北宋末年,徽宗與蔡京等對“元黨人”的整治,亦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王夫之《宋論》云:“朋黨之興,始于君子,而終不勝于小人,害及于宗社生民,不亡而不息。”

  盡管呼朋引類是中國封建政治社會的一大特征,但趙宋一代黨爭尤其慘烈:前有寇準、王旦與王欽若、丁謂;中有范仲淹與呂夷簡;后有司馬光與王安石,等等。

  黨爭慘烈,自然引發士大夫們的熱議。

  王禹 撰《朋黨論》、歐陽修撰《朋黨論》、司馬光撰《朋黨論》、蘇東坡撰《續朋黨論》等。那個時代,政治攻擊對方的殺手锏,恰是你交結“朋黨”。

  “慶歷新政”反對者夏竦指使宦官藍元震上疏仁宗,攻擊范仲淹等,其云:

  范仲淹、歐陽修、尹洙、余靖,前日蔡襄(做詩)謂之“四賢”。斥去未幾,復還京師。“四賢”得時,遂引蔡襄以為同列。以國家爵祿為私惠,膠固朋黨,茍以報謝當時歌詠之德。今一人私黨,止作十數,合五六人門下黨與,已無慮五六十人。使此五六十人,遞相提挈,不過二三年,布滿要路,則誤朝迷國。誰敢有言,挾恨報仇,何施不可?九重至深,萬機至重,何由察知?

  仁宗就“朋黨問題”質詢范仲淹,不料范仲淹不以為然,反而提出“君子有黨”——

  “上謂輔臣(范仲淹)曰:‘自昔小人多為朋黨,亦有君子黨乎?’范仲淹對曰:‘臣在邊時,見好戰者自為黨,而怯戰者亦自為黨。其在朝廷,邪、正之黨亦然,惟圣心所察爾。茍朋而為善,于國家何害也?’”

  范仲淹借著仁宗的“君子”、“小人”,坦承自己與君子同道而朋,不但駁斥了政敵的“朋黨”之污,而且就此提出了“君子有黨”的政治主張。

  然而,范仲淹的“君子有黨”論,畢竟語焉不詳。

  為了釋解仁宗之惑,歐陽修撰寫《朋黨論》,上呈仁宗,從理論上回答了仁宗提出的問題,厘清了“君子有黨”、“小人無朋”,其曰: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武王)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呼!治亂興亡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誠如歐陽修所言,“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絞胎瓷“表里如一”,可投清流,自然為君子所追捧,套用歐陽修的話,“表里如一,此君子之瓷也”。

  “君子儒”也好,“小人儒”也罷,黨爭之中,一旦我“廟堂”以“圣賢”自許,誰肯自認“奸佞”?一旦我“輔君”以“中正”自視,誰肯自污“邪歪”?

  徽宗不是也把當陽峪窯絞胎瓷帶到囚禁他的東北了嗎?大奸佞蔡京的條案上,不見得不安置絞胎之瓷。

  絞胎之瓷,不過一把玩的物件耳。聊以寄托志趣,表白心跡,暫憑絞胎長精神而已。

  君子與小人,被宋代知識分子折騰而為一個非常尖刻的熱點話題;回望這個問題,只是一窺宋代士大夫熱捧絞胎之瓷的根由。

  絞胎瓷是“瓷中君子”,但不是能照出妖精與小人的“照妖神鏡”。

  也許“元黨人”、“河朔君子儒”李洵,想把家鄉的絞胎瓷打造成一面“照妖神鏡”,且憑絞胎長君子精神。

  因此,當陽峪絞胎瓷有了“君子如瓷(全絞絞胎瓷)”的“人格”,成了士大夫的心靈寄托,有了“瓷中君子”的“文化精神”。

  君子不器,以器言志,以物征言,這是詩的精神,中國傳統。【原標題:“當陽峪里說絞胎”系列之二 且憑絞胎長精神】

  現代藝術絞胎瓷

  鞏義窯絞胎瓷殘片(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9-10-26 作者:于茂世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當陽峪里說絞胎”系列之三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