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峪里說絞胎”系列之一 肇始于鞏義鼎盛于當陽(2)
2013/8/30 14:37:1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對于這一彰顯古代窯工無窮智慧與創新精神的新的陶瓷品種緣何會在唐代誕生,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古人愛取癭木為材制成各種器皿,器多花斑,紋理盤旋纏結,圖案隨意自然,不但文人喜歡癭木器皿的高雅細致,就是王公貴族之間也以癭木制品作為禮物相互贈送,今有癭樽、癭枕、癭床等癭木器物流傳于世;另一種說法是,唐代工匠藝人們在制陶收工時,無意間將制各種陶時所用的胎、釉邊角剩料攪拌在一起,制作成器,遂有絞胎陶瓷的誕生;還有一種說法是,絞胎陶瓷是受西方玻璃器皿的影響而誕生的,但在唐代絲綢之路各種商貿、交流的器物中,未見有與之類似的玻璃器皿出土或傳世,況且西方玻璃中雙色曲疊的花紋,早在幾百年前就不再流行了;而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則是,絞胎陶瓷深受唐代犀皮漆器的影響,但唐代犀皮漆器紋有“片云、圓花、松鱗”等諸種不規則的大大小小斑塊狀圖案,卻沒有類似絞胎陶瓷這樣變化多端的豐富紋理。
在這里,有兩點需要特別交代。
其一,所謂“癭”,就是“樹瘤、樹根”——病態的木頭,也就是說,“癭木”不是說一類樹種,而是指樹根部位結瘤、或樹干結瘤部位的木材而已,因為“結瘤”,造成“癭木”紋理特殊,效果奇異,頗具審美價值,令人愛憐。
其二,所謂“犀皮”工藝,就是與“犀牛皮”有關但也相去甚遠,“犀皮”亦作“西皮”或“犀毗”,它是中國古代漆器制作中的一種裝飾工藝,是將不同顏色的漆料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待漆料干透后,再經打磨,從而制造出色澤亮麗、光滑異常、自然生動、五色相疊的紋理裝飾與藝術效果。
當然,無論在癭木器皿還是“犀皮”工藝等的影響下而有絞胎陶瓷的說法,都只能歸于當下的“猜想”。
釉、胎裝飾齊維新
盡管只是“猜想”,但絞胎陶瓷作為一種器物,它的誕生與發展,不可能不受到其他器物的影響。
但是,再影響,也是不能把絞胎陶瓷誕生的根本原因歸結于仿效他物的——外因只能是一個條件,內因才是事物產生與發展的基本因素。
再者,中國陶瓷的發展,豈能沒有自身演進的軌跡呢?
關于陶瓷,現代考古學已經告訴了我們很多很多。但是,在神話乃至傳說中,陶瓷的誕生地,在今日修武。
道光版《修武縣志·沿革》云:“殷,畿內地,始名寧邑……《邊志》云:讀《仙釋》謂之虞寧,是虞(虞舜,即舜)時亦名寧……舊志又以寧封子列《方伎》,則黃帝時,已有寧也。案:劉向《列仙傳》,封子為黃帝陶正(主掌陶瓷的最高長官),后積火自燔(自焚),視其燼猶有余骨,人共葬之寧(地)北山中,故謂之寧封子。”
寧封子緣何“積火自燔”,在這兒,說得含糊其辭。
在道光版《修武縣志·方外》中,此事說得相對清晰:“寧封子,為黃帝陶正。有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之,以教封子。封子續火自焚,隨煙上下。人視爐中,猶有骨,葬太行山中。”
關于寧封子,《列仙傳》所言更為翔實,其云:“寧封子者,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視其灰燼,猶有其骨。時人共葬于寧北山中。故謂之寧封子焉。奇矣封子,妙稟自然。鑠質洪爐,暢氣五煙。遺骨灰燼,寄墳寧山。人睹其跡,惡識其玄。”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約略是:寧封子是黃帝時人,是黃帝時世代相襲掌制陶事的官員。有人拜訪他,為他執掌燒陶窯之火,能夠冒出帶五種色彩之煙。后來那人把這個方法教給了封子,封子把柴火聚集在一起燃燒自己,身體能隨煙升降。人們觀看燒剩的灰燼,還可見到封子的骸骨。當時人們便一起把封子的骸骨與灰燼一同葬在了寧地之北的山中。因此后人稱他為寧封子。神奇寧封子,玄妙出自然。身熔大火爐,氣暢五彩煙;抑写鏆埞牵瑝灱膶幈鄙。人只見遺跡,哪知其事玄。
俗話說,陶瓷是火中求財,陶瓷是火的藝術——寧封子其事玄乎,其與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相類?其是中國陶瓷史上的普羅米修斯?
陶鑄文明,不能沒有火——為中國陶瓷文明,寧封子寧愿犧牲了自己。
也因此,寧封子亦人亦神——他成為天上的神仙,也是人間祭拜的窯神。
周武王伐紂,“天雨三日不休,欲洗吾兵也。”——“天洗兵”,武王修武勒兵于寧地,“修武則寧,武王伐紂名之”。
歷史就此記住了武王與修武,淡忘了寧地與窯神寧封子。
那遠古時代的“五色煙”所要召喚的,是創造“五色陶瓷”嗎?
青、赤、黃、白、黑,在中國被稱為“五正色”,簡稱五色。到了唐代,“五色陶瓷”皆已燒出,在相生相克的中國哲學指引下,探索絞胎陶瓷的燒制,當是中國陶瓷發展軌道上的一種自然自在的前行吧。
何況已經燒出了以釉裝飾的“唐三彩”——與其說其為“唐三彩”,不如說其為“唐五彩”。
“唐三彩”本系“五色雜陳”。
以釉裝飾與以胎裝飾,都是古人自然自在的選擇——本來自在,何須今人自擾,“猜想”其因何而生。何況唐代以釉裝飾陶瓷尚在探索階段,同時出現以胎裝飾的絞胎陶瓷,都是在探索陶瓷裝飾方式——兩種方法,齊頭并進,并駕齊驅,自然更符合新生事物必經天擇的演進與發展規律。
只是這種探索,包括唐代青花裝飾陶瓷的探索,在鞏義古窯,竟然戛然而止。
這,蓋因宋初趙匡胤選擇趙宋皇陵于鞏義之地。燒了皇帝的屁股,鞏義窯只能“熄火”。
和平遷徙,鞏義之南的汝窯、鈞窯燒出爐火純青的青瓷,鞏義之北的當陽峪窯絞出無與倫比的絞胎瓷器。
與此同時,白瓷星火燎原,三彩與青花走向式微。
個中原因,也許在于:宋三彩(瓷質)難于超越唐三彩(陶質);青花裝飾難敵青釉裝飾。
青花漸為白地黑花取代,只能等待景德鎮來日繼續完善青花工藝,再創中國瓷器的輝煌。
但是,鞏義窯在絞胎陶瓷上探索,也許還只是停留在技術層面上——自然自在的工藝層面。
到了焦作市修武縣當陽峪窯——窯神寧封子故地,絞胎陶瓷因被賦予了時下文化,而有了厚重的精神。
因有了“精神”,當陽峪窯絞胎瓷這才無敵于天下。
這種“精神”是什么?且待下回分解!驹瓨祟}:“當陽峪里說絞胎”系列之一 肇始于鞏義鼎盛于當陽】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9-10-23 作者:于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