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開封市井風情畫”系列之“絲情畫意”屬汴繡(中) 精美汴繡“浴火重生”

2013/11/19 11:03:46 點擊數: 【字體:

   
    1959年,開封汴繡廠參與繡制第一幅《清明上河圖》的王素花被選中進京送畫,走上了天安門觀禮臺。40多年后,她被評選為河南省首屆“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圖為王素花年輕時的照片。

    1959年,《清明上河圖》的刺繡成功,使開封汴繡廠闖出了一條以刺繡中國名古畫為主導產品的發展道路,從此韓的《五牛圖》、周的《簪花仕女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崔白的《寒雀圖》等名畫被陸續搬上錦緞。圖為汴繡作品《簪花仕女圖》局部。

    宋代繡品,傳世極少。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開封汴繡廠副廠長魏吉安說:“故宮有幾塊小繡片,杭州六和塔也有幾個小殘片。”

    開封市電視臺專題部副主任曹增軍,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遼寧博物館收藏的一幅宋代繡品《梅竹鸚鵡圖》。這幅繡品,以宋人寫生工筆花鳥畫為摹本,在橘黃的絹底上,繡絳紅色梅枝,勁秀挺拔。梅花傲立竹葉叢中,梅竹雙清。枝頭佇立一只轉首俯窺的彩色鸚鵡,更渲染了畫面的自然活潑。作品繡工精細,針法多變,運用了雙色套針繡、紋繡、掄針繡、平針等宋繡針法,更體現出寫真效果。

    漫長的歲月沒有磨損它華美的光彩,但有誰知道,創造了這些精美繡品的繡女有過什么樣的命運,曾經承受著怎樣的寂寞?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滅亡。東京失陷后,金朝有步驟地劫掠東京城的百工和名伎藝人、宗室、僧道、百官等,大部分官私技術工人、各種手工藝人、管理人員被掠一空,這對東京和中原文化都是一次毀滅性打擊,一百三十六萬人的東京,繁華不再,宋繡也隨之跌入低谷。

    但在開封民間,刺繡仍頑強地活著。當時,開封街頭仍有貨郎叫賣各樣彩色繡花線,民間女子仍在七月七乞巧。

    這是因為,在刺繡的發展史上,最初是女子刺繡衣裳鞋子等起居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繡觀賞藝術品,皇帝跑了,開封變成了“廢都”,可老百姓的日子還要過下去。

    開封民間一直傳唱著《繡花枕》之類的民歌:正月里/姑娘繡了一對鴛鴦枕/巧針彩線繡得精一池清水明又凈/綠瑩瑩漂浮萍/蓮葉青荷花紅/岸邊柳舞春風/鴛鴦對對浮水中/繡出姑娘的相思情。

    開封民女將刺繡從藝術品回歸到日用品,場景固然溫柔,但總令人懷想北宋時“設色開染,較畫更嘉”的卓絕宋繡畫,宋繡還會重生嗎?它將憑借什么樣的因緣重生?

    雙龍巷里誕生“汴繡”

    1955年春,開封東大寺的兩間平房門口掛出一塊牌子——開封市機繡合作互助組,當時“有七個人,他們是張福有、李秀芝、董靜明、何秀花、尚淑琴、李風娥、李風云。小組長叫張福有,是唯一的繡男”。51年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開封汴繡元老級人物王少卿先生翻開一個記事本,把七個人的名字一一指給記者看。

    繡工原來都是在家單兵作戰,成立互助組后,七個人團結一心,從兒童的小兜兜、鞋幫、手帕、枕套起步,在原開封劇場北側辦起了開封第一個刺繡門市部。1956年,互助組發展成“開封市機繡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人數發展到30多人,地點遷到了雙龍巷。

    雙龍巷位于開封城東北部,東西走向,長約560米、寬約9米。據開封民間相傳,當年趙匡胤全家落腳于巷中的一座破廟里,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趙匡胤和趙匡義凍得哇哇直叫,父親趙弘殷生火為孩子取暖。廟里的和尚夢見有火龍飛入廟內,和尚驚醒后隨即對趙弘殷說:“你的孩子是龍。”

    融于古城開封27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雙龍”傳說無疑是富有人文氣息的。走出兩位宋代皇帝的地方成為宋代刺繡的復興之地,歷史的巧妙勾連,耐人尋味。

    1958年,合作社由大集體變成國營單位,就在合作社的辦公室里,大家興奮地給開封刺繡起名字。時任開封市統戰部部長的賈子云提議說:“外地有蘇繡、湘繡,咱們開封就叫汴繡吧。”“汴繡”之名由此誕生。

    緊跟著,“地方國營開封汴繡廠”的大牌子掛了出來,職工也發展到近千人。當時以機繡為主,手工刺繡并不受重視,手工刺繡工人自己搬個小板凳,坐在一邊繡,工資計件,繡一個小孩戴的兜兜,二毛五分錢。

    沒有人能預知,“汴繡”的巨大轉機就在眼前,就在這些繡小兜兜的女工身上,而這個轉機就著落在和開封人淵源極深的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上。宋代名畫千年之后復活了宋代刺繡,宋文化的光輝穿越千年,依然投射在現代開封的身上,讓人又一次驚嘆宋文化強悍的生命力,驚嘆開封人癡心難改的“宋代情結”。

    “絲情”與“畫意”最美的邂逅

    9月22日,我行走在開封市中山路北段的御街上,據史料記載:北宋東京御街北起皇宮宣德門,經州橋和朱雀門,直達外城南熏門,長達十余里,寬二百步,是供皇帝御駕出入、顯示尊嚴氣派的主要街道。“先赴瓊林宴,打馬御街前”,是人生的大得意,那份瀟灑傳唱至今。

    新建的御街是在原御街遺址上修建的,南起新街口,北至午朝門,全長400多米。街上樓閣店鋪鱗次櫛比,其匾額、楹聯、幌子、字號均取自宋史記載。漫步御街,仿佛走進了歷史。而在這條街上,我看見多家經營汴繡的門面,無一例外,都有《清明上河圖》全圖或局部圖《虹橋》、《城門》。這是汴繡的代表作,也是長銷和暢銷的繡品。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6-10-27 作者:盛夏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