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開封市井風情畫”系列之“絲情畫意”屬汴繡(中) 精美汴繡“浴火重生”(2)

2013/11/19 11:03:46 點擊數: 【字體:


   
    1958年,地方國營開封汴繡廠接到一個任務,創(chuàng)作一幅北宋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卷刺繡畫,作為河南省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當時廠里根本沒人見過這幅畫,連名字都沒人知道,只知道叫“開封古代一條街”。

    繡之前,開封畫家蔡德全參考文物出版社的《清明上河圖》影印本,用了三個月時間,一絲不茍地將原圖繪在潔白的綢緞上,經反復修正,一幅與原作等大的白描長卷送到20多個繡女面前。

    “打開一看,傻了,人物密密麻麻,當時我頂多會繡個被面。愚公移山,權當搬山,于是我抱著被子住進了廠里。家離廠只有十分鐘路,我硬是三個半月沒回家。”當年參與繡制《清明上河圖》的繡女王素花回憶說。40多年后,王素花成為河南省首屆“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繡《清明上河圖》時,正當1959年夏天,天熱,也沒電扇,繡女們可受罪了,汗水通身流,鞋里都“濕洼洼”的,晚上小蟲鉆到鼻子里,難受無比,但最難的還是很多東西不知道咋繡。起初繡的毛驢,就像石磙上安了四條腿,不生動。為繡好毛驢,繡女們跟著進城的毛驢車看;繡柳樹時,初春柳樹上的那抹綠繡不出來,就先涂上顏色再用蒙針繡。

    《清明上河圖》上有很多船上的鏡頭,繡女們就跑到黃河邊,看船工撐船盤纜繩下船錨,她們用絲線搓成繩縫在圖上,纜繩的立體感出來了,船錨用拉鏈繡,很像。

    當時,繡女們先在長卷旁邊支塊繃子反復練,練出來最佳效果再往長卷上繡,最初進展十分緩慢,后來就越繡越順手了。

    “收集整理了民間繡女掌握的多種傳統針法后,又發(fā)明了十余種新針法,都是讓這幅畫逼出來的。”參與繡制的繡女杜秀芬說。當年她二十出頭,因為技術出色,專門繡人物繡水紋,數十年后,她成為河南省第一個刺繡工藝美術大師。花了一年半的時間,1959年9月29日,汴繡《清明上河圖》被送往北京,經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考古、刺繡、繪畫專家鑒定,認為:“符合復原要求,堪稱集中體現了汴繡風格特點的代表作。”這幅作品,作為河南省的國慶十周年獻禮,最后被布置在中國人民大會堂河南廳。

    千年前,北宋宮廷畫家張擇端畫出《清明上河圖》,東京城成就了這幅歷史長卷。千年后,長卷又成就了現代開封的汴繡。其間因緣際會,是偶然,也是必然。從藝術層面講,1959年,還有什么比刺繡《清明上河圖》更能充當“開封名片”、甚至河南名片,更能體現開封包括中原的文化底蘊?從技術層面看,從宋繡到汴繡,它們一直沿襲了一個重要特點:善繡繪畫。宋時如此,于今尤烈。

    從宋繡到汴繡靜聽歷史的回聲

    “《清明上河圖》的成功,使開封汴繡廠闖出了一條以刺繡中國名古畫為主導產品的發(fā)展道路。”魏吉安說。唐代韓的《五牛圖》、周的《簪花仕女圖》、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宋代崔白的《寒雀圖》、元朝的《永樂宮壁畫》、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的《百駿圖》,大批名畫被搬上錦緞,把宋代繡品善繡繪畫的風格再度發(fā)揚光大。

    20世紀60年代,汴繡已在河南赫赫有名;70年代,“一花獨放”,所有的傳統題材被打入“冷宮”,只有政治作品才能創(chuàng)作,《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視察黃河》、《毛主席檢閱紅衛(wèi)兵》、《焦裕祿訪貧問苦》、《王杰》、《劉英俊》等汴繡作品紛紛問世,當時繡的毛主席像最大的有四米多高,一些巨幅毛主席像經常出現在游行隊伍的最前面。汴繡在時代風云中被推到極致,寫下的是興奮而尷尬的一筆。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汴繡重

    回刺繡中國名古畫的發(fā)展之路。1981年,《清明上河圖》被河南省評為省優(yōu)質產品獎、工藝美術百花獎;1982年,《清明上河圖》、雙面繡《牡丹》等榮獲輕工部優(yōu)質產品獎,《百駿圖》、《五牛圖》獲省輕工業(yè)廳優(yōu)質產品獎。

    “汴繡承繼宋繡,與宋代歷史有割不斷的血脈,與宋代書畫有解不開的情結。”曹增軍說。

    時光倒流回北宋,當時全國畫壇的最高機構是設在東京的翰林畫院,在此揮毫作畫的開封籍畫家有76人之多,宋徽宗更是一名卓有成就的書畫家,他勤于創(chuàng)作,并運用自己的權力積極推動北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

    宋徽宗為畫院制定了各項規(guī)章制度,下令設立專門培養(yǎng)繪畫人才的畫學(后并入翰林畫院),開設道佛、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等科目,教授《說文解字》、《爾雅》、《方言》、《釋名》等課程。畫院每次考試,都由徽宗親自以古人詩句命題,諸如“
    竹鎖橋邊賣酒家”、“踏花歸去馬蹄香”、“嫩綠枝頭紅一點”等,精巧別致,頗具想像空間。

    由于徽宗的不懈努力,畫院和畫學取得了巨大成績,培養(yǎng)了諸如張希顏、孟應之、趙宣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畫家,開創(chuàng)了北宋繪畫的新境界,學術界有“北宋繪畫,實為中國最完美繪畫”的美譽。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宋繡畫的“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fā)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并在千年之后為汴繡的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黃河絕戀”的開封城產生了如此秀美、精致的繡品,而開封人的性格又賦予刺繡一些恢弘、豪邁的氣質,汴繡的成名是沿著宋文化留下的線索一步步走過來的,從汴繡中靜聽宋文化的回聲,那是用絲線為弦,以綢緞為琴,繡女們十指春風,演奏的天籟之音。【原標題:“開封市井風情畫”系列之“絲情畫意”屬汴繡(中) 精美汴繡“浴火重生”】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6-10-27 作者:盛夏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