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弦戲是流行于豫北、魯西、冀南一帶的一個古老而珍稀的曲牌劇種。以演唱唐宋大曲為主,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比號稱“戲曲之祖”的昆曲還早500年。早已失傳的唐宋大曲、宮廷音樂、原始劇目等,在大弦戲中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堪稱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是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大弦戲” 這三個字是什么意思?這還得從唐玄宗說起。唐玄宗時期設3個梨園:一個設在長安宮,主要演奏經典大曲及皇帝的新作;一個設在長安的太常寺,稱“太常梨園別教院”,主要演奏藝人們的新作;一個設在東都洛陽的太常寺,稱“梨園新院”,主要演奏民間音樂。這里的演員被稱為“皇家梨園弟子”,由皇帝親自指導演出的梨園戲便是大弦戲的前身。唐玄宗讓“立部伎”(站著奏樂的樂工)扮演生活中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角色。又讓“坐部伎”(坐著奏樂的樂工)進行伴奏,烘云托月,這便是最早的“戲曲”。而唐玄宗又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君子,不但能演奏竹笛、羯鼓,還能扮演滑稽的丑角,因此大弦戲藝人至今稱鼓師的座位為“九龍口”,視丑角為大輩。諺云:“三弦不動笙不鼓,呼呼笙響錫笛吐。”三弦領先,繼之笙笛。“撥棱”、“呼隆”、“得拉”三聲(指三弦、笙、錫笛三種樂器的模仿音),藝人稱為“三滴水”。每曲必須以三弦領頭,先聲奪人,故稱弦戲。因它源于“御戲”,以唐宋大曲為主流唱腔曲牌,為顯示其皇家御戲的規格與尊貴,前面尊加“大”字,就傳下來“大弦戲”和“御戲”兩個名稱。
大弦戲主要樂器為三弦、錫笛、大笛、鑼笛、橫笛和笙。用錫笛伴奏的稱為細曲,用大笛、鑼笛、橫笛伴奏的稱為粗曲,其中錫笛為大弦戲祖傳獨有的樂器。大弦戲唱腔音樂為曲牌體,主要由五大套曲和散曲組成,五大套曲為:(一)“海里花”、“江頭金桂”;(二)“高黃鶯”、“塌黃鶯”;(三)“駐云飛”、“駐馬聽”;(四)“懶畫眉”、“懶畫桿”;(五)“二反”、“皂角”;散曲有“山坡羊”、“步步嬌”等,還有部分吸收了“青陽腔”、“石牌腔”、“弦索高腔”、“羅羅腔”及民間俗曲小令。唱腔多于尾音處提高八度,道白多用韻白,且以三弦伴奏。在表現武戲場面時用大鐃、大鈸和大號,以烘托緊張、激越的氣氛。唱腔換牌頻繁,音節跳度較大。吐口用真嗓,行腔用假嗓。紅生多用胸腔共鳴間配喉音。生旦多用鼻腔共鳴,多高音。凈角多用腹腔共鳴,行腔短促,間以真假嗓結合,音域寬厚雄渾,行腔入律得體。奏文曲“懶畫眉”、“步步嬌”時,纏綿悱惻,柔和細膩;奏武曲“武耍孩”、“高頭攆”時,則如金戈相加,戰馬嘶風,激人奮志。文場樂抑揚頓挫有致,喜怒哀樂有別。武場镲鐃鑼鼓,隨節驟起,古樸勁烈。民間有“大弦戲唱過三天,小笛子還往耳朵里鉆”的說法。
大弦戲的腳色行當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花面臉譜細膩講究,富于個性。至今大弦戲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傳統的“跳加官”戲和宋元雜劇中的“滑稽戲”、“拴搐艷段”及“赤膊戲”等,其表演以梅花拳、洪拳為基架,粗獷潑辣、古樸渾厚。身段特技表演真刀真槍上陣,驚險刺激,其中的一些絕技如“削柳椽”、“打五把彩”、“大上吊”、“睡三孔橋”、“砸瓦”等更是令觀眾驚嘆不已。2007 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佚名)【原標題:滑縣大弦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