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梅花拳

2013/11/25 16:37:28 點擊數: 【字體:

 
    梅花拳亦稱梅花樁。武術拳種。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布樁圖形有北斗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等。樁勢有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等五勢。套路無定型,其勢如行云流水,變化多端,快而不亂。又據《梅花拳根源經》和《梅花拳傳承譜》記載:梅花拳第一代為改元老祖(虛擬),第二代張三省,傳說在巫山羽化升天。前兩代均以開法傳道為主,且單一相傳。自第三代鄒宏義開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體記載。鄒宏義,字光大,祖籍北直順德府人。據《鄒氏家譜》記載:“我鄒氏本北直順德人,元順帝時,我始祖為元內臣…… 至洪武年間, 始祖改元而為明臣, 輔理有功, 承蒙皇上洪恩欽賜世襲一等指揮職,鎮守徐州府, 代代相傳, 遂寄籍州…… ”。鄒宏義自幼天資聰穎,曾讀書數載,文事故重,武備亦不可不習,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亂,家國流離,遂棄文習武,專心武學。開始曾習練家傳武學,后得仙人張三省點撥度化,刻苦演練,寒暑不輟。鄒宏義極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陰陽五行于拳法,歷經數載精心錘煉,創立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盡、春未到之時開放,含先知先覺之意,合先備先用之理,達先發制勝之效,且拳分五勢,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梅花拳自鄒宏義始,才正式傳播民間。清康熙年間,鄒宏義的文武功法已練至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聲大振。他為了將梅花拳推向社會,便離開徐州云游到開州(今河南濮陽),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為徒,盡授文功武法。三人藝業學成,便分路傳拳授藝。蔡光瑞在開州收韓化禮、孫盤龍后,便北上開道傳拳,途經內黃縣時,收丁莊村楊炳為徒,即后來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繼續北上,來到順德平邑(平鄉縣)馬莊橋(后馬莊)收張復為徒。遂在馬莊傳授武藝,后又收徒孫李進德、徐進德、鄭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鄭三人去河南迎請師祖鄒宏義, 這就是被武林界傳為佳話的“三德”請師。鄒宏義被請到馬莊后,便定居下來,在此設場收徒,傳拳授藝,“一時從學門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間公開廣為傳播。一時間,平鄉、廣宗、南和、威縣、巨鹿、雞澤、曲周、永年、沙河、邢臺等縣弟子紛紛來馬莊拜師學藝。清乾隆九年(1744)鄒宏義之子鄒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尋父,幾經輾轉:一到南和三關店,二到廣宗魏村,魏村無有站腳地,平鄉馬莊扎下根(《梅花拳根源經》記載)。鄒文聚全家來到馬莊時,其父已故去數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馬莊,秉承父業,專心拳藝。以馬莊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魯、豫三省。鄒文聚在續寫《鄒氏家譜》時寫到:“于已卯年遷于平邑北十里許,馬莊橋,人但知余自南而遷于北,不知余卻歸還故土也”。其后,鄒氏祖孫皆葬于今后馬莊村北, 即鄒氏墓群。鄒宏義之孫鄒克、鄒克讓、鄒克諧、鄒克誠繼承祖父遺志,終身職業傳授梅花拳。據鄒克誠碑文記載:“鄒克誠文武雙全,以言武略,為國所共宗,足以輔世而強國,以言文教,化周易為神奇,可以測往而知未來,支脈相傳,淵源有緒,受其教者十數省,被其德者億萬家”。內黃縣城關鎮丁莊村楊炳,在向鄒宏義的大弟子蔡光瑞學習梅花拳以后,專心習練,功夫大有長進,康熙年間成為武探花。后來,楊炳根據他多年習練梅花拳的經驗,撰著了一部《習武序》,一直流傳至今。如今,楊炳的后代繼承和發展了梅花拳的套路,傳播和弘揚了梅花拳的武備精神。2009 年5 月,內黃縣丁莊村的楊氏梅花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錄入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標題:內黃梅花拳】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安陽網 2012-09-24
0
下一條:秦氏絹藝 上一條:滑縣大弦戲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