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濟瀆廟
2013/12/5 17:09:4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因了參加“百家黨報社長、總編愚公故里行”新聞采風會議,有緣參觀了濟源濟瀆廟。雖然已經過去好些日子,但印象依然深刻。
這是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我們一行人乘車從濟源市出發,用不了多久就到了濟瀆廟。首先映入眼簾的紅墻藍瓦、飛檐斗拱的廟門,廟門兩側寫有對聯一副:位尊四瀆澤華夏,福永千秋濟眾生。從解說員口里得知,這是一座封建時代為祭祀“濟水神”而建的廟宇。始建于隋開皇二年,宋、元之后又擴建,現在廟宇占地三十三萬多平方米。為祈求平安、消除水患,歷代的帝王都會親臨或者派使前來祭祀。這里,是一部古人祭祀水神的歷史,也是一幅絢麗的古建筑畫圖。屬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跨進廟門,天地豁然開朗,七十余座大小古建筑俱在眼前。建筑整體分為四大部分,前為濟瀆廟,后為北海祠,東為御香院,西為天慶宮。各自成院,卻又渾然一體。一條寬敞筆直的石板路,往里伸延,宛如一根巨大的軸承,貫通多層“門樓”,串起左右數十座大小宮廟樓閣。如果可以比擬的話,這串“冰糖葫蘆”,不僅是具備香甜特色,且還是五彩繽紛、絢麗多彩。
解說員告訴我們,現在腳下走著的這條石板路,叫做“御道”,過去皇帝或者皇帝派遣的官員前來祭祀,就是走這條路。這里烙印下黃袍、綠袍的足跡,也留下來朝代更迭的歷史,我走在這條路上,忽然覺得自己也陡然榮升了“朝廷官員”,無限地驕傲與自豪。
往前走,過了清源門就見一塊石碑,上寫“大明昭旨”四字,這是大明皇帝朱洪武頒發的一道圣旨。意思是說,過去祭祀山水之神靈,一些地方官員只圖方便,不到山水之神的“源發地”祭祀,而是就近修建廟宇祭祀,勞民又傷財。“高山廣水,自古有之,英靈之氣,受命于上。”所以,國家和個人都不能亂封神靈、亂建廟宇。四季清澈的濟水被封為“清源公”,那么他的廟宇就應該建在濟水附近。這道圣旨的下達,不僅提升了濟瀆廟位置的重要性,同時也為后來的祭祀活動集結于濟瀆廟做出了明確規定,使得后來祭祀內容大大地簡化,避免了不必要的鋪張浪費。“精兵”又“簡政”,開源又節流,朱元璋的英明之處值得稱道。
過了第三道門淵德門,就見一株參天古柏。樹干有七八個人合抱那么粗,縣志記載,東漢年間就有了這棵樹,這就是說它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唐朝名將尉遲恭曾經奉命來看守濟瀆廟,并把佩劍掛在樹梢上。柏樹旁邊有一塊關于古柏的題詩,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她的綽約英姿:“老樹何年蔭柘黃,至今猶帶紫泥香,材高豈但倚廊廟,歲久還須作棟梁,滿地風霜空凜凜,凌云節操愈蒼蒼,夜來明月枝頭動,疑是將軍寶劍光。"樹皮雖然皺裂斑駁,但卻是老干扶疏,新枝茂密。時值天空飄著毛毛細雨,滿地上濕漉漉,但古柏樹下好大一圈地盤卻是清涼干爽,我禁不住收了雨傘樹下站了片刻。在茂密的樹葉遮擋之下,身上滴水不沾。我忽然想起,這古柏風范,多像天下許多慈善父母,寧可自己承擔壓頂風險,也不讓他的兒女遭遇半點損失……
在解說員的引領下,我們還參觀了舊時接待祭祀官員的“御香院”、供奉濟水神像的“寢宮”等建筑,一處處都那么古香古色,流光溢彩,充分展示了古代濟源勞動人民的智慧英才。
繞過濟瀆寢宮,便是人們稱為濟瀆東源的小北海、珍珠泉、萬泉寨等水源區。這里萬泉鼎沸,遍地涌金,狀如珍珠浮地,絡繹不絕,聯貫而出。水源區內水殿、龍亭、海眼等建筑小巧玲瓏,還有回廊紅柵、曲徑通幽,倒映水中,相映成趣。我讓這山光水色渾然一體的美景吸引了,久久佇立,流連而忘返。□李軍平【原標題:印象濟瀆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永州日報 2013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