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穴寺位于汝州市東北9公里的嵩山少室南麓風穴山,北靠玉皇、東倚龍山、西偎黃鹿、南眺汝水。據寺志記載:該寺創建于北魏,距今1500余年。初建時稱“香積寺”,隋代為“千峰寺”,唐朝名“白云寺”。又因龍山上有大小風穴洞,故俗稱“風穴寺”。
踏進山門不遠,路右側一通清代石碑映入眼簾,清代州官吳若火良 題寫的“古香積寺”蒼勁有力。
一段坡道過后,中佛殿已在眼前。中佛殿又稱“金殿”,“金殿”和寺內的“七祖塔”、宋代的大鐵鐘并稱為三件鎮寺之寶。中佛殿是一座紅墻青瓦、飛檐翹角、金碧輝煌的宮殿建筑,坐落在一個高兩米的磚砌臺基上,面闊三間。殿頂為單檐歇山式,造型古樸雄偉。建筑物上每一根斗拱、每一根木柱、每一塊磚瓦都經過精心設計,比例協調。此殿建于金代,明、清多次維修,在木結構中甚為古老。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木結構間沒有用一根鐵釘,梁架“勾心斗角”,力學結構運用巧妙,是金代保留下來為數極少的木結構建筑,被稱為古建筑的活化石。
“七祖塔”位于中佛殿的西北側,是寺院的中心。這是一座高聳入云的九層疊澀密檐式空心磚塔,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距今有1260多年的歷史。這座塔總高24.17米,塔剎由相輪十重、寶蓋及火焰紋構成,高大美觀,為紀念唐代著名和尚貞禪師所建。唐宣宗十三年四月,禪主道源來此主持重修寺院時,在塔內塑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又將舍利藏于佛心,此塔又名七祖舍利塔,七祖塔具有特殊的時代風格。塔基比較小,平面為方形,塔身從下向上由細漸粗,至中部又由粗漸細,遠遠望去,其外部輪廓似拋物線,猶如火焰升起,別具一格,是我國保存完整的唐塔中之佼佼者,具有很高的科學、文物和藝術價值,也是風穴寺的文物之最。該塔自創建以來1200多年間,歷經風雨雷電、地震撼搖,傲然屹立,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筑師的聰明才智。
鐘樓在寺院西南角一座一丈八尺高、三丈見方的古臺上,上面聳立著一座氣勢雄偉的高大建筑,為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飛檐翹角,巍峨壯觀,古樸典雅。這就是風穴寺八景之一的懸鐘閣――鐘樓。鐘樓原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歷代多有修葺,一些斗拱結構上還明顯保存有宋代建筑的風格特點。
鐘樓內有四根粗大的木柱,二丈四尺高,柱端架有一橫梁,梁上懸掛一口鑄于北宋宣和七年的大鐵鐘,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傳說此鐘是用囤土升高法,逐漸將鐘升高至頂部,再將囤土去掉。宋代大鐵鐘流傳后世的已經很少了,這口大鐵鐘鑄造精致,音律準確,聲音洪亮,因此汝州八景中就有“風穴鐘聲”。登臨鐘樓,憑欄眺望,周圍景色,盡收眼底。
從毗盧殿往東,穿過月亮門,來到“石頭路滑”。踏著碎石鋪成的路面,隨著山勢往下走幾十米,便到了接圣橋,橋入流水潺潺。當年電影《少林寺》中一和尚手提尖底木桶提水的鏡頭就是在這段碎石路上拍攝的。
過接圣橋便是觀音閣。閣樓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威嚴可觀。觀音閣后面有一片竹林,從巖縫中流出一股泉水,淙淙作響,注入竹園,使這一片竹林枝繁葉茂,翠綠碧嫩,是個賞竹的好去處。竹園內遍生何首烏,竹園前石崖上有一股泉水自石雕龍嘴中噴出,揚起一道水柱,落入崖前蓮花盆中,泉水四濺,再聚而成溪,從漣漪亭內“曲水流觴”而去,繞漣漪亭內外一周,匯入著名的喜公池。
漣漪亭為雙層六角飛檐。上飾麒麟馱寶瓶,米形脊、火焰尖、圍脊、垂脊飾龍吻及珍奇走獸,亭內置“流水音”九曲十八灣,“流觴曲水”給游人增添無窮的情趣。
沿108級臺階走過解煩路,來到寺院最高點望州亭。向北望,紫云峰、紗帽峰等九條山脈逶迤相連,朝向寺院這個山溝中,寺院周圍層巒環拱,溝岔縱列,狀若蓮臺,因此才有了九龍朝風穴、蓮臺建古剎之說。
漫步風穴寺,一顆心都被寺內的古風古韻古跡浸染成了古意綿綿。登高遠望,汝州古城若隱若現,萬千感慨油然而生。
游完寺院,如果你有興致,不妨到希夷園憑吊紀念。在劉希夷的墓前,仿佛能聽到汝州詩人劉希夷吟頌的千古絕唱:“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從汝州市區到風穴寺,每天有公交車往返,也可坐出租車10多分鐘即可到達,交通十分方便。游完風穴寺,你可以到山門附近的洞中農家飯店就餐,品嘗一頓清燉柴雞和燒山野菜,那將會是另一番滋味。【原標題:汝州風穴寺:千年古剎聲名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