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樸肅穆的文廟,明清古建筑群別致的風韻讓我陶醉。導游的講說把我拉入遙遠的歷史云煙中。據碑碣記載:汝州文廟初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坐北面南,南北長300余米,東西寬50多米,總面積20870平方米。明清時期,文廟一直是汝州的最高學府。民國時期,汝陽中學曾在此成立,后改為省立臨汝中學。1948年,我黨領導的中原軍政大學由魯山遷至汝州文廟,陳毅、劉伯承等曾在文廟的大成坊給學員們講課,為汝州文廟的歷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文廟于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古建筑群坐北朝南,以啟圣宮、大成殿、文明坊、大成坊、明倫堂為中軸線建筑,東西廊房呈對稱建筑格局,建筑排列整齊有序。我向大成坊走去,大成坊位于文廟南端,系單檐硬山式建筑,面闊3間,進深兩間。殿臺高筑,柱基呈圓鼓狀,高檐柱,細小昂頭作卷云狀,殿頂施青瓦。大成坊后為文明坊,這里是古代儒家學子讀書的地方。撫摸廊柱,耳旁仿佛又聽到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誦讀聲。
無限眷戀中被導游的聲音拽出文明坊來到明倫堂。明倫堂屬單檐硬山式建筑,斗拱脊飾齊全。這里是古代地方官員和鄉賢聚會的場所。據說凡進入明倫堂的人都要明心宣誓,一定公正處事、公道為民。離開文明坊一直向北走,只見兩廂殿堂廊坊林立,院內花卉爭艷,綠草如茵。
沿著中軸線來到了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廟中最高大的建筑,屬單檐殿式,面闊5間,進深兩間,綠瓦獸吻,氣勢雄偉,莊嚴肅穆。這里是過去祭祀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的地方。導游告訴我說,殿門上曾懸掛過清朝多位皇帝書寫的匾額,具體為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頒“萬世師表”、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頒“生民未有”、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頒“與天地參”、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頒“圣集大成”、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頒“圣協時中”等5塊。我輕輕地跨進殿內,仰視著孔子、顏回等先賢的塑像,不勝神歸高遠,肅然起敬。
在大成殿兩側的廊坊,原來分別是鄉賢祠和名宦祠,現在為汝瓷博物館。該博物館是汝州市唯一的市(縣)級博物館,也是全國唯一的以收藏、展覽汝瓷為主的專業性場館。汝官窯位列宋代“汝、官、鈞、哥、定”五大名窯之首,素有“汝窯為魁”之稱。在第一展廳內,我既目睹了建國后汝州人民遵照周恩來總理“恢復汝瓷生產”的指示,在組織恢復汝瓷生產過程中,不同時期燒制成功的汝瓷精品,又欣賞到了汝瓷生產新工藝的全過程。我望著展柜內古樸大方、形神兼備、清澈溫潤、釉如碧峰翠色的仿古汝瓷,不禁想起了書畫大師李苦禪的題詞:“天下博物館無如者,難稱盡善盡美也!”
依依不舍地走出第一展廳來到了以陳列古代各汝窯遺址瓷片、標本、制瓷工藝、窯爐模型及宋代精美瓷器為主的第二展廳。“家有財產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站在展廳里,只覺得古瓷器靈光四射,心似乎都被擦拭得晶亮晶亮。這里不但陳列著1000多片古瓷片,而且還珍藏著價值連城的國寶汝瓷文物。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80多件……國寶盈室,美不勝收!
寶中藏寶。走出第二展廳向北,又鉆進了汝帖和汝石構建的美輪美奐的藝術世界。《汝帖》堪稱為古代碑帖中的珍品,明清時代曾馳名華夏,與《淳化閣帖》、《泉州帖》和《絳州帖》并稱四大名帖。我朝圣般進入了展廳,那20塊石碑靜臥在展廳內,日光燈下閃爍著熠熠的光芒。摩挲著石碑的一角,如同觸摸著800余年生生不息傳承的碑帖文化的靈魂。
賞完書法碑刻,穿過一個小小的拱門,進入第三進院的展廳,便看到了被漢光武帝冊封為國寶的汝石。汝石,也叫梅花玉,與汝瓷、汝帖共稱為“汝州三寶”。“石不能言最可人”我站在汝石展柜旁,欣賞由汝石加工而成的文房三寶、健身球、茶具等產品,汝石的神韻撲面而來。我拿起一枚健身球仔細觀看,但見底色如墨的石面上,是赤、橙、黃、綠、青、藍、紫諸色構成的天然梅花圖案,梅花叢中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呼之欲出的蟲、鳥、蝶、獸……一石一世界。我望著靜臥的汝石,晶瑩剔透,五光十色,不禁擊掌叫絕:“美哉——汝石!”
春風拂煦,我站在文廟內思接千載:在這里我不但領略到雄偉古建筑群的神韻和豐姿,又享受到“汝州三寶”的濡染,游園雙得,樂哉!幸哉!【原標題:游汝州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