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在水底的神秘古應國
2013/12/7 15:05:0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緣起】
古應國究竟在哪里?它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歷史上雖有零星記載,但卻一直缺乏實物的考證。古應國沉沒在歷史的某個角落,謎團重重。
然而一個偶然的電話,成為叩開神秘古國緊掩大門的重要線索。
□今報記者 李長需/文 沈翔/圖
神秘電話叩響古國之門
29年前,剛參加工作的孫清遠像大多數人一樣,連“古應國”三個字都沒有聽說過。
幸運的是,剛參加工作不久的一個神秘電話,讓他開啟了古應國的隱秘之門。
那一年,孫清遠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毛頭小伙。他被借調到平頂山市文管會,被派到省文物局學習了三個多月后,才開始正式上班。
平頂山因煤而生,年輕得不能再年輕,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里不可能有重要文物出現,文管會也不會有多大作為。
剛上班的幾天,孫清遠也的確無事可干,和僅有的兩名工作人員耿殿元、張肇武一樣,百無聊賴。
但轉機出現在幾天后的一個電話上。
打電話的是寶豐縣文化館副館長鄧城寶。鄧城寶告訴他們:有一位農民,拿了一個銅簋,要賣給文化館。這個農民是平頂山市郊區薛莊公社北滍大隊磚瓦窯場的窯工,他們燒磚取土時,挖出了銅簋,聽說文化館收這樣的東西,就過來賣。
鄧城寶問明情況,及時表揚了那位農民,然后讓這位農民帶著銅簋到平頂山市文管辦。
接到電話之后,孫清遠三人感到難以置信:平頂山市郊竟然出土了銅簋?
三人充滿了期待。第二天一大早,他們就匆忙趕到辦公室,焦急難耐地等待這位可能改變一切的農民。然而一天時間過去了,這位農民蹤影全無。第二天等了半天也是如此。
土嶺下深埋的歷史秘密
三人實在坐不住了,就趕緊乘車前往銅簋的發現地薛莊公社北滍大隊。
他們找到了大隊的書記,說明來意。書記熱情地找來大隊會計盧自乾,讓他帶領三人到窯場去調查。
窯場就坐落在應河的東畔,大大小小有很多個。從位置上看,這一帶是一個南北長2000多米的土嶺,當地人叫它滍陽嶺,它高出周圍地面10多米,寬也有100多米,公社、大隊和個人因此在這里建窯取土。
窯場工人說,取土過程中,經常可以挖到陶罐、銅香爐、銅箭頭等,數量非常多,銅器大多被當作廢銅賣給了收破爛的。
散亂的土坑、土堆上,到處可見漢磚與陶器的碎片,還有小件的銅箭頭等也可見到。三人感到既震驚又痛惜。他們趕緊向工人宣講文物政策,強調保護文物的重要性。
不少工人很自覺,在他們宣講的兩個小時內,立即回家將挖到的東西拿來上交,其中有兩周時期的車馬飾、漢代的陶罐等,總共有十幾件。
看著交上來的文物,三人注視著這道并不顯眼的土嶺,心里嘀咕著:它的底下,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隱秘世界?
這時候一個窯工證實:窯場確實有一位農民拿著挖出來的東西去過寶豐,但遺憾的是,他們并沒有找到這位工人。
三人決定立即趕到寶豐,追查銅簋的下落。在寶豐見到鄧城寶以后,鄧城寶分析,很可能這位農民怕東西被文管辦沒收,才沒有去交。這位農民一定是把銅簋賣給廢品站了。
四人趕緊找到寶豐縣廢品收購站,找到當天值班的男營業員。這位男營業員說,確實收到一個重2.4公斤的銅器,他當時看著像文物,就單獨放了起來,準備交給文化館。
鄧城寶一看,果然是那個銅簋。四人問需要多少錢,男營業員說收購時花了9.6元,給原價就可以了,并謝絕了獎勵。
這個西周時期的銅簋,是平頂山文管辦成立以來,收集到的最珍貴的文物。
銅簋成為發掘古國第一線索
拿著銅簋,張肇武愛不釋手。按照常識,簋是代表諸侯貴族身份的禮器,其主人的身份一定不低。
看著銅簋精美的紋飾,孫清遠突然想起在省文物局學習時獲得的知識:珍貴的青銅器大多刻有銘文。這個銅簋會不會也有銘文呢?如果有銘文,那價值就堪稱國寶了。
銅簋內底部布滿淤土和銹跡,孫清遠試探著摸了幾下,果然感覺到指尖碰到了文字一樣的東西。
“有銘文啊!”他興奮地大叫起來。
“怎么可能?”張肇武起初有點不相信。他仔細摸了幾下之后,也驚訝地叫了起來。
他們趕緊將銅簋底部的淤土與銹跡清理干凈,三行篆文隱約顯露出來。經過一番仔細辨認,原來是“鄧公乍應嫚毗滕簋其永寶用”,這說明銅簋應該是古代鄧國的鄧公陪嫁女兒的禮器。他們因此給其取名為“鄧公簋”。
鄧公女兒所嫁的對象,一定是與鄧國實力相當的國家的王公貴族,那么這是哪個國家呢?難道一個隱藏在歷史深處的國家會因此浮出水面?
他們回到平頂山以后,趕緊查找文獻。根據文獻記載,古時候有一個國家叫應國,大體方位就在銅簋的發現地。
古應國,傳說起源于黃帝時期的應龍氏部落,這個部落助黃帝打敗蚩尤氏之后,定居山西,后又遷徙到河南魯山縣之應鄉;商代時,他們與商朝往來密切;至周武王滅商之際,應國也隨之被滅;周武王遂封其子應叔于應侯國故地,即銅簋的發現地這一帶。
這些記載中的歷史,多少年來都沒有發現具體的實物來加以證實,新中國成立前傳說有12件應國文物傳世,但流落在世界各地。所以根本無法通過實物證實古應國的具體位置。
無疑,“鄧公簋”成了打撈沉在歷史深處的古應國的第一線索。
鷹形玉佩揭開古國面紗
“鄧公簋”的發現,徹底調動了三人的積極性,他們此后經常往返于滍陽嶺的窯場,征集文物,宣傳保護政策。
1986年,應國墓地引起了省文物部門的重視,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出王龍正等人,開始聯合平頂山市文管辦對應國墓地進行發掘,初步發現數百座西周至漢代的墓葬,并隨即開始挖掘應國墓地一號墓。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200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