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的鄭韓故城面積約16平方公里,周長20多公里,墻基寬40~60米,頂寬3~5米,高6~19米,平面呈牛角狀,俗稱“四十五里牛角城”。
歷史上,鄭韓故城曾屢遭破壞,但它依然是世界上同時期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土城,是我國唯一的現存地面并且保存完整的東周城垣。
至今,若把守住鄭韓故城的南關橋、西關橋、北城口、人民路橋、黃水河橋等缺口,新鄭市依然如銅墻鐵壁。
2006年,新鄭市聘請上海同濟大學建設設計研究院編制了《鄭韓故城遺址保護規劃》。
2008年6月,國家文物局作出批復,《鄭韓故城城墻遺址公園實施方案》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后出臺的新規劃。
遺址公園分為三段特色保護展示區
根據該規劃,城墻遺址公園位于新鄭市新舊城區的接合部,為帶狀分布。沿城墻內外兩側開發范圍邊緣,修建環城墻保護道路,將古城墻與人們生產活動區隔離開。
遺址公園蘊含歷史文化特色,規劃設計了三段遺址保護特色展示區:
北城墻鄭新路至中華北路區域,展示內容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都城——鄭韓故城、商都殷墟、明都北京等。
微縮模型及城墻夯土剖面展示廳、制陶遺址模擬展示城墻和北城墻拐角區域,展示內容為鄭韓兩國重大歷史事件——“富商救國”、“朝秦暮楚”、“黃泉見母”、“諸侯相盟”、“利令智昏”等典故,以及夯土城墻博物館。
鄭風苑至人民路區域,展示內容為鑄銅遺址、鄭韓時期重要歷史人物——孔子侯東門、子產焚書、韓非著書像,以及鄭韓時期重大戰役——鄢陵之戰、伊闕之戰、馬陵之戰、泓水之戰等。
新鄭市旅游和文物局一負責人介紹,遺址公園建設分三期實施,建成后將成為新鄭城區的一條綠色長廊,極大地改善城市的面貌,成為市民、游客娛樂休閑的好去處。
鄭韓故城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鄭國在陜西棫林(今陜西華縣一帶)。
鄭武公時,滅掉了鄶、東虢、胡等國,于公元前769年前后,在溱水和洧水之間(今新鄭市)建立新都,國號仍稱為鄭。為區別西周王都鎬京附近的舊鄭,這里被稱為“新鄭”。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將國都從陽翟(今河南禹州)遷到新鄭。
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滅韓,鄭韓兩國在此立都達539年之久,因此被稱為“鄭韓故城”。【原標題:2700年的鄭韓故城將建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