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大會將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使之成為我國的第39處世界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包括8處11項建筑遺跡,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構成了一部中國中原地區上下兩千年形象直觀的建筑史。對于這一建筑群中的不少建筑,我們都不會陌生,如周公測景臺和觀星臺、中岳廟、嵩陽書院、少林寺常住院、塔林等,而對于會善寺,很多人都不了解。會善寺與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稱為嵩山四大寺院。何時修建,今存兩說。一說始于漢,一說始于北魏,明代《嵩書》、清代《說嵩》、《嵩山志》、《嵩岳游記》、《登封縣志》中的“會善寺”條,載文大同小異,對于會善寺的修建,均曰“本北魏孝文帝離宮也”,這也是現在廣為流傳的說法。
會善寺位于嵩山南麓的積翠峰下。極目遠眺,此峰高不及諸峰一半,形似佛教經幢的幢頂,可謂“積翠幢蓋”。寺外,龍賜清泉,潺潺細流。踏入寺內,兩株千年檜柏,筆直挺拔,干粗葉密,直伸藍天,實為罕見。而山門前的龍柏,軀干老化斑駁,彎曲如龍,昂首吐蕊,栩栩如生。寺內外又有千年銀杏樹三株,均高二十余米,圍粗四米許。明人吳三樂有首詩,題為《雨過會善寺觀茶榜石刻》,其中道:“寺雨人仍過,花香酒故隨。尋源行水盡,披霧看山時。樹杪聞清馨,苔余認斷碑;⑾涂停恍τ邢嘀”詩中談到的“苔余認斷碑”,我們現在依然能親歷這樣的場景,會善寺有碑碣、造像、經幢、塔銘、石柱、佛座及其他眾多古石刻。